黃石公《素書》導讀

【記者 傅慧祺報導】

DSC_0416

(演講者蕭武桐老師以黃石公《素書》的導讀為此次講座主題/照片由傅慧祺攝影)

漢儒文教基金會、華儒青年關懷基金會與元智大學合作,於10月25日,邀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主任蕭武桐老師,來分享他對於黃石公《素書》的內容與黃石公《素書》和易經之間的關係。

講座開始,蕭武桐老師即從年齡與生命之間的話題,帶領現場聽眾以輕鬆的心情進入講題。黃石公在其一生中有相當多的著作,《素書》只不過是他眾多著作中的一本。當我們一聽到「黃石公」的名字時,首先必定會想到張良為其提鞋的故事。而張良也因著黃石公的智慧,奠定漢朝的天下。而後的我們,若想窺探黃石公的智慧,也可從《素書》開始進入黃石公的思想。在《素書》中最重要的思想莫過於黃石公將道家的思想化用於生命之中。在道家思想中,以非、離、有、無等四種思考方式作為思想的出發點,點出人終其一生中所追求的「有」,是在於形體表面,而不是形體之上的精神,而不願接受物體本就有生滅之本。這就是為什麼人為何追逐於執著之上,而產生各式各樣的悲劇無常。DSC_0422

(演講者蕭武桐老師在台上介紹黃石公《素書》中的思想與智慧/照片由傅慧祺攝影)

那麼,人們如何才能往聖人之道上發展?而聖人之道之於我們的生活是否遙不可及?從黃石公《素書》中的思想可知,「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而進退存亡從何開始?「道、德、仁、禮、義,五者一體」作為起步之始。接著,蕭武桐老師以德國納粹時代下的波蘭護士,艾蓮娜‧山德勒,拯救2,500個猶太幼童的故事做說明。

其實,艾蓮娜‧山德勒正是從心發願,從道、德、仁、禮、義作為思考的根本,使得眾多的生靈得以在納粹軍人的槍口下獲得救援。雖然艾蓮娜‧山德勒的救援行動,最後還是被納粹政府發現。但艾蓮娜‧山德勒並沒有供出他如何讓這些孩子離開德國的方式,當納粹政府決定以殺雞儆猴的方式,向所有的德國民眾宣示,以此種方式背叛國家的人民當以絞刑處置。但,艾蓮娜‧山德勒並不畏懼,當他知道被判絞刑的那一刻,他以從容赴義的精神向在場的所有人證明,他的所為皆是為眾生謀福,所以他無所畏懼。而艾蓮娜‧山德勒死後的安詳神情,正是證明了聖人之道並非離我們的生活極其遙遠,而存乎於一心之中。只要存有善心,發之於行動上,人間即隨處是天堂,而人也越接近天之道;反之,則世間越發墮落,人心也越發沉淪。

而蕭武桐老師更從黃石公的思想與臺灣的傳統諺語來說明我們臺灣的現況。從最近中國剛結束的十九大的政治話題來說,現今我國政府對於中國 習總書記近平先生的政策應先以和為貴,而非以「草螟仔弄雞公」的態度來面對。而今,中國以其經濟、政治上的氣勢,向臺灣政治、經濟實體壓迫生存空間,而我國政府對中國的強硬態度,最終是無法解決我國於此間之生死存亡問題。而這正是因我國政府沒有向《素書》中的盛衰之道中學習。眼下我國面對如此危急之國際情勢,應以「潛居抱道以待其實」的態度來看待兩岸問題。等待時機來至,臺灣在兩岸問題上才終能有轉機。而生活之中,我們應減少追求眼耳鼻舌身的娛樂追求,轉而追求博學切問,讓自己的生命能隨時而動,以古今之變前瞻未來,這不僅是年輕的人該做的,更是人生而在世該做的事情。但廣博並非無專,重要的是以專探博,將自己所愛的、所追求的窮盡畢生之力學習,以自己做為一個點出發,向其他領域學習。

最後,以陳定南先生在宜蘭的貢獻作為說明,其實人的一生之中,只要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此生便已足矣。把活在當下當作生命的指標,無常才是謂有常,這不只是經世濟民的根本,更是人生存之根本。把活在世上的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努力地去過生活,把自己活出色彩,縱使無法成就名山大業,闔上眼的那一刻又怎會有遺憾。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黃石公《素書》導讀"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