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那是生命的詩——《死亡詩社》觀後感

【記者盧宣伊投稿】

我們都是渴望被聆聽的靈魂。

《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講述一群貴族學校中的少年找尋自己「聲音」的故事。故事發生在1959年的威爾頓預備學院,那是一間以「傳統、榮譽、紀律、優秀」聞名的學校,教學制度及校風十分嚴謹,擁有多年的輝煌校史,使家長頻頻把孩子都送到這裡來。威爾頓預備學院塑造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並將他們往一步步推到世界的頂端。

Dead_poets_society(《死亡詩社》海報/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寫一首生命的詩

船長——基廷老師的出現打破了學生的常規學習生涯。第一堂課,他帶著同學們到榮譽室裡看著那些已故的畢業生,念起了第一首詩,教他們要「seize the day」。我們都只是凡人,呼吸有天總會停止,生命總會走到盡頭。那些學生活在傳統及制度化的學習環境中,從未見識一個讓學生撕掉課本導論的老師;亦沒有老師會如此特立獨行,堅持自己的教學方式,跳過現實主義文學、讓他們大聲念出自己的理想、叫他們一個個站到課桌上,告訴他們要「break out」,要「strive to find your own voice」。

基廷老師希望學生們成為一個自由思想家,他的所作所為,慢慢點燃學生追求自我的信念。他們的眼裡開始閃閃發光,他們重新創立古詩人詩社,在山洞裡念詩。他們一邊打鼓,有節奏地朗誦那首詩:Then I saw the Congo creeping through the black, cutting through the forest with a golden track。

聽我,念那一首詩

所有人都渴望被聆聽。基廷老師讓學生們用自己的步調走路,使他們明白人的腳步不一定要一樣,應展現自己最真實的一面,用自己的步伐走路。查理走在他們的前端,他開始做出膽大妄為的舉動,發表文章、當眾嘲弄校方;諾克斯大膽地追求有未婚夫的女孩;尼爾瞞住父親參加話劇演出。他們想要被聽見,想要被理解,不論是非。

托德在課堂上作的那首詩讓我印象特別深刻。「Truth is like a blanket that always leaves your feet cold. You push it, stretch it, it’ll never be enough……」,這個世界是虛虛實實的,是使人一生掙扎的。矛盾與對立無所不在,基廷老師的熱情浪漫、古詩人詩社的莊重神秘、查理的狂傲不羈、尼爾的失望決絕。他們縱然沒有移山倒海的力量,卻也曾努力地像Robert Herrick詩裡那朵花一樣輕綻淺笑。

在電影的最末,托德站上桌子的那一刻,喊出「O Captain My Captain」,是不忍老師被污衊詆毀;是被迫妥協之後的悔恨及抵抗,更是心靈裡那正在豐盛長出的柔韌與堅定。他用他的詩詮釋他自己,世界的真理像一張無法暖腳的毯子,可我們還要拉扯它,拽它,即使永遠不夠,即使永遠不夠。從生到死。

飛往窗外的詩箋

為了活得毫不費力,我們是否真的要竭盡全力,活成卡麥隆?

一向年光有限身,live deep,live a life。Carpe Diem。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你聽,那是生命的詩——《死亡詩社》觀後感"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