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冠鈞投稿】
在台灣這座島嶼,曾經歷過一個無法忘記的被統治時代──日治時代。生活在台灣的年輕人,處在歷史洪流夾縫中的他們,同時面對一項課題,自己究竟是誰?是台灣人、還是日本人?此書「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講述著一位選擇為日本效力的台灣男兒的故事。
以台灣身分入伍的陳以文棄筆從戎,填寫志願軍為日本帝國效力,比起前往東南亞成為軍伕的同胞,陳以文倒是順利考上飛行訓練員的職位,並輾轉前往滿州國進行軍事、飛行訓練。伴隨著美國對日本本土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投降前夕,蘇軍旋即撕毀日蘇互不侵犯條約,對日本宣戰,派兵進入東北。陳以文便在如此混亂的時代背景下被蘇軍俘虜,而面對蘇軍半哄半騙之下,輾轉前往西伯利亞區域的泰舍特收容所,日後他得面對的是無止盡的農場勞動與資源匱乏的糧食,在零下將近六十八度中盡可能求生,此時陳以文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啊……能活著就好。」對此之外早已別無所求,但陳以文並不知道,結束勞動生活的他所回到的台灣,早已經過政權更迭,而非熟悉的故土。陳以文在日本統治下成長,自然認為自己是日本人,然而沒有日本本土國籍的他,只能回到由國民黨統治的台灣,並且語言不通也成為了在返台前後惹來麻煩的主因之一。
歷史就在我們身邊,只不過是否被埋沒。此書講述面對異域與戰爭中,一個從小人物身上所看到的時代洪流,同時這並不是一本虛構小說,而是部活生生的真實生命傳記,使我們當代能從中探索一位歷經歷史曲折的靈魂,藉此更加認識過去的年代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