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吳匡泰報導】
元智大學教學卓越中心日前邀請到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的柯承恩教授,於元智七館演藝廳,以其會計專業領域出發,並以音樂家、藝術家數學家等例子,來看「創意」與「創新」如何運用在企業文化。
首先,柯教授指出了當前大環境的種種現象。例如,2007年以來國際金融與經濟危機,衝擊了各國產業,便是「全球化」經濟時代的來臨,以及歐洲社會的難民危機、英國脫歐,甚至是美國總統大選,都會增加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全球化時代之下,各國市場更加開放、更加競爭,科技也隨之快速變化,提供了許多新的機會,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像是時下的3C產品比起過往,推陳速度變快,但是,產品壽命相對縮短。於是,「知識經濟」應運而起,企業如何累積知識、運用知識,提升自身管理能力,在強調知識與創新的市場下,創造利潤與價值正是重要課題。
柯教授亦指出了現下的產業趨勢,世界經濟的供求圖象,大抵是呈現「供過於求」,競爭者眾、產品多樣而競爭,消費者選擇變得更多。於是,產業製造能力從過往「大量同質化」,有逐漸走向「少量特性化」的趨勢,成本增加,製造過程更加複雜;還有,產業核心由「硬體」逐漸趨向「軟體」現象,而後者則能帶來更高利潤。柯教授以蘋果公司為例,蘋果的賣點就是高效能的軟體,而專注於軟體之開發設計,沒有手機零件組裝等硬體方面的產業。除此之外,產品價值亦擴張到感官體驗,不只高效能,還要「有質感」,例如,蘋果公司設計師希望蘋果手機摸起來,能像觸摸嬰兒肌膚一樣光滑,使消費者享受到另一層次的體驗。因此,同樣人人一支手機,比起它牌手機蘋果之價位偏高,卻還能吸引廣大消費者,就在於其知識經濟的力量。
網路時代的來臨,也使得實體經濟延伸到虛擬經濟,網際網路的交易市場,形成了新興的經濟戰場。因此,掌握消費行為就變得更加重要,像是以大數據分析消費行為,來提升企業創造價值的空間,帶來更多利潤。柯教授也舉例了德國工業4.0的高科技計畫,說明了產業來到了自動化、智慧化的時代,製造技術走向智慧化,過去以效率為主的價值觀,逐漸延伸到如何「創新」,因為產品價格的提升有賴於創新,讓產品產生差異化,吸引消費者購買,而不會形成過度的價格競爭。
創意源於個人,創新有賴整個團體。柯教授以梵谷的名畫及蕭邦《小狗圓舞曲》為例,這些藝術家與音樂家,為什麼這麼厲害?梵谷能透過優美的色彩,來表現外在景物與內心情感,蕭邦看見狗追尾模樣,進而寫下一首曲子,就在於他們擁有豐富的專業涵養,能將心中創意,透過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因此,心中空有創意是不夠的,創意得要通過具體形式表現出來,才能發揮意義,於是,個人專業知識與涵養之培訓就相當重要。創意的前提即是知識的底蘊。
柯教授表示,要培養創造能力,不只要專精於自身專業,也要拓寬自身視野,由深入到廣闊,才能看得多。而企業創新之演進,必從個人出發,並且仰賴團體長期合作;團體之間,要有經常性的知識交流與互動、人員的流動,才有源源不斷的創發構想,此外,整個組織結構與市場大環境,也會影響創新的發展,所以,企業要能將個人創造力,轉換為組織創新的能力。換言之,建立創新的組織文化,建立多元思考的基礎,以及開放包容的文化,才能激發組織成員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