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U Newsletter

民主的延伸品與挑戰者 《民粹主義: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讀後感

【記者 莊國民投稿】

你對目前政治感到厭煩了嗎?恐怕是。2021年的臺灣全民公投投票率僅41%;社會氛圍上也僅少數的專業人士,能針對某項與自身相關的議題提出系統性論述與意見之外,更多的是抽離議題本質以諧謔的形式去嘲諷、詆毀對方、及浮誇的字眼用詞散佈恐懼,進而演變成「顏色」意識形態的爭鬥。

(楊.路德維希著,麥德文譯:《民粹主義 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圖片取自Readmoo讀墨網)

近年,美國川普當選總統與英國成功脫歐等案例而言,世界各民主體制彷彿受民粹思潮的「襲擊」。有感於此,德國記者楊.路德維希(Jan Ludwig)冀以《民粹主義:21世紀公民的思辨課》勸誡德國公民提防(右派)民粹主義者,以控制或操控民眾的情緒來獲得政治利益。作者列舉民粹主義者的十種特徵,說明民粹主義者擅長煽動民眾情緒;排斥一切與自身有所差異的價值觀、及拒絕對社會重要議題與「真相」的理性討論:

  1. 針對複雜的問題,民粹主義者提出非常簡單的解答。
  2. 民粹主義者將世界分成「我們」和「那些外人」。
  3. 民粹主義者激化恐懼,例如憂心內戰。
  4. 民粹主義者把自己當成解放者和民主最後的救星。
  5. 民粹主義者以「系統政黨」等辭彙貶低其他政治人物。
  6. 民粹主義者以迫害或囚禁威脅政治對手。
  7. 民粹主義者喜歡挑釁對手以炒熱氣氛。
  8. 民粹主義者鄙視媒體,並冠以「謊言媒體」等稱呼。
  9. 民粹主義者散播陰謀論。
  10. 民粹主義者鼓吹以瑞士公投為模範。

放眼於臺灣社會,不妨思考以上這十種特徵,究竟是什麼原因形成並成就民粹政治?作者在書中給予答案:民粹主義最容易在危機時期形成。自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事件後,全球爆發金融風暴,臺灣經濟始而衰退,導致社會面臨各種日益嚴重的底薪、高物價、高房價、貧富差距過大等民生問題,激化社會各階層的矛盾。使得民眾對各項政策深感失望與倦怠,加上僵化的教育模式,也讓民眾的思辨能力變得更加薄弱。

這提供民粹主義者高舉「草根」、「庶民」、「人民」為號召,以簡單、順口、易懂的口號,吸引本就長期覺得受到不公平對待、缺乏庇護感的民眾支持。作者舉德國民粹現象為例,以研究數據指出民粹主義者的支持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他們容易相信民粹主義者簡化一切複雜的社會議題的答案,完全忽略解決問題的政策背後的可行度與民粹者本身的執行力。

民粹主義者也不會實際著手解決問題,他們重視的是簡單劃分世界為「非黑即白」;「我們」與「那些人」的世界觀,並用騷動性、簡而易懂的新聞標題,操控社會輿論與「真相」來騷動人們情緒,轉移問題的矛頭轉移至「那些人」(替罪羊)的身上。久之,這是很可怕且窘迫的政治現象,社會無法透過理性溝通,對社會議題發言探討,情緒化的思維使得人們限制於意識形態的較量,而非解決問題的政策執行方法。人與人之間難以互相信任,國民也不再相信政治,放下本該有的公民權責,放任政府隨意執政,進而養成不做事,輕鬆當官的體制,逐漸演變成「暴政」,直接導致民主崩壞。

而我們可以做的是:多思考,少爭鬥,盡量少用有爭議的詞彙,撕掉對別人的標籤,理性地審視政府每項政策與法令的實際性、必要性、及執行程度。畢竟你還是要繳出一堆稅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