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與漢儒文教基金會合作的免費經典講座,此次邀請到元智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副教授胡黃德與聽眾分享自己如何用相機留住落羽松的美。
「小學六年級我就開始拍照了!當然,拍的好不好是其次。」聽眾們都心有戚戚焉地表示,想把照片拍「好」,真的很難!胡黃德說,雖然現在數位相機、雲端儲存都非常方便,但他認為,相片是保存回憶最好的方式。想把照片拍得好,對於相機、構圖的基本認識是必要的。
胡黃德從十九世紀的相機介紹起,一路談及底片,以及數位相機所使用的電子感光元件:「大家是不是都覺得現在手機拍照很方便,根本不需要揹著一大台笨重的類單或單眼跑來跑去的?你們知道差別在哪嗎?」胡黃德指著投射在布幕上的簡報:「一般而言,手機的感光元件尺寸目前多落在1/3”至1 2.3”間;片幅相機的感光元件較手機大,而全幅相機的感光元件是最大的。」胡黃德解釋,用手機拍的照片,在手機上看我們常覺得拍得很好、很美,但傳輸到電腦上看,不是模糊不清,就是充滿了雜訊,這就是原因之一。
胡黃德指出,拍照十分重視光線,通常攝影人喜歡在日出、日落前後半個小時出去探險、等景。舉落羽松為例,胡黃德說,自己第一次巧遇落羽松是2013年12月在石門水庫的溪洲山公園,一開始還以為這樹怎麼枯死了,後來才知道落羽松紅與落的轉換時間非常短暫。「我老家在宜蘭,附近就有很美的落羽松林。我開始一年四季不論長芽、茂密、變紅、掉落,都去拍。」
胡黃德笑著說:「相機的構造、鏡頭的好壞與構圖方式、個人美感,都是一張照片成與敗的因素之一。但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啊,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怎麼把相機握穩、握好!」逗得現場聽眾哈哈大笑。引述美國知名黑白風光攝影師Ansel Adams的名言:「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amera is the twelve inches behind it.」胡黃德最後勉勵大家,工具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相機後面的那個人,腦中在想些什麼、想呈現什麼?經過思考的照片,才會有主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