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U Newsletter

百年風華桃園大圳

【本報訊】

( 桃園農田水利會灌溉股長原道安/照片由通識教學部提供)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4月8日,邀請桃園農田水利會灌溉股長原道安,前來元智七館演講,主題為「百年風華桃園大圳」。講師以其對桃園大圳及石門水庫水利運作之了解,為現場學生娓娓道來有關桃園水利的發展史,也細緻地全面介紹桃園地區重要水利設施的百年流變及發展進程。除了介紹桃園水利外,講座中也展示了許多歷史珍貴照片,讓同學得以一睹過去桃園水利發展之面貌及開拓後的風采。

桃園大圳是由早期著名的日本土木工程師八田與一所設計及建造,於民國5年開始興建,歷時八年於民國13年竣工。因1914年發生的全台大乾旱,故促成了這項工程的開展,當時共耗資了1,245萬餘元,據原道安提供的數據,其中38%是由農民出資,其餘62%則由總督府承擔。這項龐大工程先在大漢溪上游石門峽(石門水庫大壩左岸)地方設取水口引取河水,之後經25公里長的幹線水路到新屋社子溪旁,沿線有長達140公里的14條支線,輸送的原水讓241陂塘受惠,灌溉了2,200餘公頃缺水的耕地。後來,桃園大圳也有不斷的逐步改善,以能穩定供應民生及工業用水。

石門水庫的興建,則是源於民國15年同樣由八田與一技師擬議建設,民國43年成立石門水庫設計委員會開始策劃,兩年後成立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開始執行建設,歷經八年於民國53年6月竣工,工程共耗資了3,183,053,0001元。水庫落成迄今已有五十年歷史,對北部地區的農業、工業及防止水旱災方面有巨大貢獻,目前由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負責營運及管理。石門水庫為民眾帶來許多效益,如發電、防洪、公共給水、灌溉及觀光。然而,因地震、豪雨、地質、山區道路開發等因素而造成了水質混濁、庫區淤積、設施損壞及供水失衡等問題。據原道安指出,目前水庫正進行防淤策略,改善水庫淤積之問題,經研究商討後認為,以水力排沙效果最好,比較不會造成污染。

原道安股長為我們展示了一段極為不易的百年桃園大圳發展史,因有這些偉大工程的興建,後世人民之生活水準才能提高。故飲水之人們必須懂得思源,有正確用水之觀念,以能保留前人所打造的碩果,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