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U Newsletter

臺灣傳統廟宇建築與裝飾

【記者莊國民報導】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5月16日誠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源蒞臨本校進行演講,講題為「臺灣傳統廟宇建築與裝飾」。張志源透過幾個研究個案,以生活文化、科學技術、及藝術特色三個觀點,為學生講解傳統廟宇的建築意涵。

說到廟宇,你會聯想起什麼?新年去拜拜的地點?祈禱考試順利的祈福所?它彷彿與我們的生活相近,但我們對傳統廟宇的認知又有多少?其實從歷史層面來看,臺灣廟宇的興盛是與移民社會的特質息息相關。早期先民從中國渡海來臺時,面對人生地不熟的環境,促使他們建築廟宇來供奉從原鄉帶來的信仰,譬如媽祖、玉皇上帝、保生大帝等等,將此作為族群的聚落以便安撫不安的心緒,讓自己在生活裡有了心靈的寄託。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員張志源博士講述臺灣廟宇的建築與裝飾之特色/照片由莊國民拍攝)

張志源順著這種聯帶的關係,也引出為何移民非常重視於廟宇的建築元素以及裝飾風格。傳統廟宇的建築佈局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三、四合院平面或街屋型,第二類是大殿獨立式平面型,第三類是合院並連式平面型。建築設計會隨著地理環境與經濟條件而逐步變化,先民從起初專注實用的基礎上,增添各種裝飾藝術的功能,如壁畫彩繪、樑柱裝飾、戲台等,這與當時人們的生活娛樂、教化、政治、及經濟都是息息相關的,象徵一個文化的精髓結晶。

最後張志源也認為,這些傳統建築與裝飾的風格會隨時代的洪流而改變,誠如現代提倡環保的概念,說明傳統文化是必要與當代潮流互相接軌、融合,才能長存於後世子孫一睹文化之風采。

(學生對於本土傳統廟宇的認識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照片由莊國民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