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宇康】
一個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個流浪者,經歷者流浪者的快樂、誘惑和探險意志。旅行必須流浪式,否則便不成其為旅行 ——林語堂
五月三日下午,在西洋藝術與賞析這門課的邀約下,藝術中心邀請到雲門舞者,流浪者計畫其中一員的林姿蓉,為同學帶來創作與流浪,安撫不安定的靈魂分享。
兩個小時的分享中,林姿蓉將故事大略分成三個部分、三個不同的旅程、三個不一樣的成長。
故事的一切從中國的西藏開始,那時的林姿蓉以一位教師的身分,想要前往西藏的一所小學擔任暑期老師,然而在一個人的旅途中,總有著不熟悉的人、事、物散布在旅途中的每一個角落。有時這讓人興奮,有時這也讓人覺得迷惘、困惑、以及對自己的懷疑、害怕。林姿蓉說,那時有一位西藏的大媽,告訴她要前往的小學要等凌晨的一班公車,於是林姿蓉就早上天還黑的時候,收拾行囊去等公車,等待的時間不見人影,也不知是否這裡真的就是公車會來的地方?然而,專心地傾聽自己心中的小聲音吧。不再害怕,漸漸地有其他藏人來了,那位指引的大媽也因為擔心前來陪伴,甚至在到了目的地之後,才發現原來小學的招待者已經在那裏等待兩天了。因為公車發車的時間不一定,所以大略推估後,便動身前往等待。這一連串的事情,讓林姿蓉體會,害怕、困惑是必然有的,只是要傾聽以及相信,這是她的第一個故事。
旅行像是自由,有了第一次就嚮往著第二次,然後再出發。第二個故事,來到冰島,尋找石琴藝術家的旅途。林姿蓉說:有時候,世界好像到了盡頭,卻又意想不到的開闢了另一條路。那時的她在旅程中遇到了暴風雪,猶疑著要不要返回離開的時候,林姿蓉便在附近慢慢地跟著當地人打聽石琴藝術家的消息。很奇妙的是,一連串的指引將林姿蓉帶到意想不到的體會,每一個導引,都在貼近著自己嚮往的藝術美麗。甚至在最後,林姿蓉想著我再試一次,按門鈴問最後一次,關於石琴藝術家的消息在離開,誰有沒想到她按到的就是藝術家本人的住家,誰也無法預料她找到了她一直在尋找的地圖,在這美麗的一連串的指引。
有一位曾經造訪過林姿蓉的過客說,藝術家就是”想像理想世界、創造那個世界、活在那個世界裡。”林姿蓉想像過尋找藝術家的期望,也活在藝術交流的世界裡,可仍在尋找的就是創造她的世界了。
最後一個故事,來到了亞美尼亞,古文明的發源地。在亞美尼亞,林姿蓉在老天的安排下,得到了一本在當地流傳已久的詩集文學,叫做ABU RA RA MAMHANI。在讀這本詩集的過程,林姿蓉有一個感動,就是我一定要把這個抄寫下來。所以她去買了一大捲的布匹,便在上面抄寫這篇詩集,並且在抄寫完後,尋找著當地亞美尼亞的詩人們,一起詠讀這詩集,用聲音,用感情以及人與人之間本質的連結,完結了這一份旅程。在這之後,林姿蓉所抄寫的這份詩集,分別在亞美尼亞以及台灣都有所展出,並且搭配著當初錄音的聲音,邀請各位一同來進入林姿蓉所創造的世界裡,這一份流浪與創作的不安定靈魂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