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U Newsletter

鎮館三寶齊聚一堂 故宮博物院一日課程

【記者 黃冠鈞報導】

每展出四十二天就得休息三年,作品至少皆超過千歲,故宮的鎮館三寶並非翠玉白菜、肉形石、毛公鼎,而是范寬、郭熙、李唐的三幅畫。10/23天氣微涼,配合鎮館三寶的展出,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微型課程「故宮典藏文物深度賞析」如期出發,由機械系余念一老師帶領解說,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探索古董殿堂——故宮博物院。

(故宮鎮館三寶齊聚一堂。 /照片由黃冠鈞拍攝)

精彩的旅程必定伴隨驚豔的開場,這次鎮館三寶齊聚一堂,同時開展實屬難得。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此三幅畫作從不同時期展出,原因在於早已經歷過千年歲月的老畫作無法承受光線的刺激,畫紙可謂「吹」彈可破,每次展出後都需保養,因此才會有展出四十二天便需休息三年之說。

前菜端出稀世名作,之後的展覽作品乘著這股氣勢,將觀展者內心的感動推到另個高峰。陶瓷、青銅、玉器同作為華夏文物之最高藝術表現,此次旅程見證從殷商時期的最初表現技法,一路輾轉至最盛時期的唐宋時代,瞭解藝術層面上的革命,最後停在中西合併的清朝康乾盛世,瞧見傳統華夏器物上,出現西方繪畫技巧、人事物等交融奇景。


(乾康盛事中西融合之作品。 /照片由黃冠鈞拍攝)

走訪活動來到後半場,時代轉換至清朝,當中的珍玩與書畫千萬別錯過。在康乾盛事之時,尤其是乾隆時期,這位皇帝喜愛珍玩的程度到癡迷的程度,並且特別鍾愛小巧、別緻之小物。其中,寶格中的珍玩就是一大亮點,小巧且玲瓏有緻,把玩在掌中真的是再適合不過。而清代的雕刻技術又是另一個高峰層次,例如一顆只有胡桃大小的紅色球形體中,刻出如同窗格般的小洞,且故宮博物院還貼心地在展品前放置放大鏡,令觀眾能更加清楚體會清朝雕刻技術登峰造極。

(參展過程中所見之熱門展品——肉形石。 /照片由黃冠鈞拍攝)

活動尾聲,老師帶領同學們前去觀看清代創造的重要貢獻,《四庫全書》系列。《四庫全書》的編纂,緣起於《永樂大典》,直至乾隆52年才編纂完成,當中集文人學士三千多人才完成此部鉅作,珍貴程度可見一斑,做為課程的句點,如同畫龍點睛。

許多文物的歷史,隨著時間的洪流而讓年輕人對它們感到陌生,但它們依舊在博物館之中做為珍品典藏,等待著下一位想認識它的人出現一展其風貌。若時間允許,不妨在假日或往後的課程中,去看看它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