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ZU Newsletter

YZU ground brings back the culture of rice-drying and rake 元智「大稻埕」帶您重現「耙梳」歷史文化

YZU hold an event called “Egret Home” to reconstruct traditional rice-drying ground, in which each guest took rake to arrange grain. The guests included: Ja-Jun Chen as director general of department of Youth Affairs of Taoyuan; Xu-dong Deng as Board Director of Zhu Xiao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Ya-hui Lee as coordinator of social studies in Yung-Feng High School and Jia-Chi Liang as director of Yuan Ze University College of General Studies.

After grain harvesting, Liang said, the grains must be raked apart for drying but now most people use machine to dry rice. The skill of grain drying is disappearing. Nowadays, young people neither see the rake nor understand the meaning. There were almost 90 young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places participated this event and learned how to dry rice in the YZU ground in which they have to rake a pile of grain into a line and then turn it six times.

【本報訊】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舉辦「白鷺鷥的家」活動,由桃園市府青年事務局長陳家濬、竹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鄧旭東、永豐高中社會科召集人李雅惠、元智教務長曾芳美、元智通識教學部主任梁家祺,每人手持「曬穀耙」「耙梳」稻穀,重現「大稻埕」的曬穀風華。


「2017桃園市政府青年深耕計畫」補助的「白鷺鷥的家」活動,其中「耙梳竹霄*深耕桃園」的儀式,狀似大稻埕風貌。「耙梳」稻穀這個技術,是以往農村常見的景觀,桃園台地是北台灣的糧倉,在二、三十年前的霄裡社區,每到稻穀收割之後,每家戶老屋前的「稻埕」,無不呈現耙梳曬稻穀的景觀,處處滿溢著糠粃與穀粒的芳香。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主任梁家祺表示,過去稻穀收成後,必須用耙梳梳理準備曬穀,而現在大都採用機器烘乾稻穀,曬穀技術耙逐漸消失,都市的年輕人甚至沒看過曬穀耙,更不了解耙梳的意義。

梁家旗說,「元智大稻埕」現場進行耙梳教學,大伙學習耙梳,把一堆圓形的稻穀,耙成長條形狀之後,再連續翻耙六次。本次活動參與青年學子約90人,來自南北各地。

其中有一位來自屏東平原「六堆」區域的同學卜乙芳,是目前少數會講流利四縣客家話的青年。他發現桃園的四縣腔和六堆區域的在腔調上有著相當明顯的差異,而在用語上,南北的語彙也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梁家旗說,很多傳統的文化現在都已失傳,包括母語,桃園的客家青年幾乎都不會講母語,因而在文化上也出現嚴重的斷層,這是值得重視的問題。

梁家祺說,竹霄社區是桃園最早拓墾的區域之一,擁有豐富的族群與文化。目前已經由元智大學進行整合,以「桃園文化廊道」為主軸,向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提出申請,期待將桃園在地的歷史發展及多元文化大力推廣。且,「2017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的副場地,就是在「桃園文化廊道」舉辦。今年8月,竹霄區域的文化、歷史風華,將會重新映照。

桃園文化廊道的文化觀光資源,元智通識教學部描繪出四條深化導覽路線,並且按照參與者的時間、興趣、體能等條件,設計成可以進行深度導覽的,以Ubike串連的文化觀光路線。這四條路線分別是:漳泉文化觀光路線、客家文化觀光路線、雲南文化觀光路線、土地伯公文化觀光路線。

梁家祺說,每一條文化觀光路線都按照老年人、青年、小朋友、家庭旅遊、異國風情等,設計成3個小時的旅遊路線,可以讓本地人和外地人,都可以在半天的時間內,認識北台灣的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