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思考框架 勇於嘗試與探索《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讀後感

【記者 劉庭瑀報導】

《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一書由庫基耶、麥爾荀伯格,以及德菲爾利科德共同撰寫,並於2021年出版。他們分別擔任《經濟學人》雜誌資深編輯,在牛津大學和歐洲管理科技學院教授課程。本書以「思考框架」為主軸,解釋建立框架所需的三項要素,引導讀者建立思考框架。同時讓讀者意識到情境轉變時,需要另啟新框架,且不去限制其多元性。

書中提及所謂的「思考框架」,就是我們選擇應用在生活中的心智模型,會決定我們如何理解世界,也決定我們如何行動。而想建立思考框架,則需要三個要素:因果關係、反事實和限制條件。

造局者(《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書籍封面/照片取自金石堂

首先,人類能以「因果關係」來預測行為引發的反應,是因為具有抽象推理並傳達的能力。例如我們知道觸摸燒紅的木炭會嚴重燒傷後,進一步類推出:「不要摸炙熱物品,否則會受傷」的概念。而這項重要的演化優勢,是基於人類的認知能力,加上我們需要將複雜的社會互動,以抽象方式表達給同伴,進而完成合作協調而產生。其次,反事實指的是想像有另一個平行現實,讓我們跳脫當下的認知,比較與現實相反的情況,實際作法就是問:「如果……會怎樣?」。比如兒童時期玩樂的「假裝遊戲」,以及文學藝術所創造的故事,就是反事實的例子。透過身歷其境的想像,能刺激我們的思考選項。

當然,若我們想像過多缺乏因果關係的平行現實,就無法作為決策依據,因此還需要最後一項要素—限制條件。簡單來說,就是各種規定與約束,讓反事實維持在可行的程度,得以在一定範圍內自由自在的釋放,不至於天馬行空到不切實際,而是具有可執行性。以我曾經看過的動漫《排球少年》為例,劇情中主角方先判斷對手的各站位,並想像他們的進攻模式後,刻意以攔網限制對方攻擊手的球路,讓對方往自己想要的位置攻擊,再由已經在那裡守備的隊友接球並進行反攻,完整表現出建構因果關係、反事實及條件限制的過程。

如果平時使用的思考框架無法為行動提供解方,卻又一直堅持,會抓錯重點,更找不出最佳選項,這時候必須另啟新的思考框架。通常可以從現有的框架選出適合的,或是考慮借用其他領域的框架,並調整用法。而這兩種方式也失敗後,要採用第三種—重新發明。像是達爾文適者生存的概念,還有網際網路發明,都是思考框架重新發明的範例。

建立思考框架的過程,也是不斷打破思維的過程。面對全新而截然不同的情境,我們可能需要轉換思考框架的限制條件,改變反事實想像的方向。但無論如何,抱持著嘗試具差異性的多元觀點、平時多採集他人認知思維模式,都有助於我們擴充框架庫,讓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有更多種的選擇。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建立思考框架 勇於嘗試與探索《造局者:思考框架的威力》讀後感"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