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cently, “The Psychology of Killing in War” and the new edition of “On Killing” debuted, marking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tudy dedicated to the act of killing in wartime. Authored by Dave Grossman, a veteran with 24 years of service, the book draws from a deep well of personal experience. Grossman merges psychology,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with veterans to explore the behaviors associated with wartime killing. The book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mandatory reading list for students at West Point and is also part of the recommended reading list for commanders in the U.S. Marine Corps.
【記者 黃冠鈞報導】
近期,《戰爭中的殺人心理》《論殺戮》(新版)空降問世,作為第一本探討戰爭殺人行為的研究專書,作者戴夫·格羅斯曼服役 24 年,在經驗深刻的感觸下,他結合心理學、歷史梳理、老兵訪談,研究戰爭下的殺戮行為。該書被列為西點軍校學生必讀清單,並被納入美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官指定書單」。
在越戰之前,士兵的開槍率不到 50%,然而越戰開始後,士兵開槍率上升至 90%,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人類克服「抗拒殺死同類」的本能?作者在書中訪談了老兵,其中一個例子是一名參與二戰的士兵,他十分厭惡自己在近距離殺死敵人,戰後的罪惡感甚至讓他生活無法自理。然而,開著轟炸機的駕駛員所投下的飛彈造成數以千計的傷亡,但駕駛員卻未有強烈的負罪感。
「我又開了一槍,似乎打中了他的頭。血很多……我吐了出來,一直到其他人都來了才停。」──以色列老兵回憶六日戰爭
「除去極少數的例子,每一位有作戰殺戮經驗的人,內疚感都非常重。」作者指出,一般上戰場的士兵,動機並非仇恨與恐懼,而是團體壓力。一方面在意同袍看法;二來對部隊主管的尊敬;三則在意同袍與部隊主管對自己名聲的看法;最後則渴望對團體成就有所貢獻。因為同袍間形影不離的關係如此強烈,大部分士兵最害怕的就是讓同袍失望。
扣回開槍率,殺戮的距離決定士兵的內疚感。轟炸機駕駛員不必看到女人與小孩活活被投下的炸彈燒死,在兩萬英呎的高空上,他只覺得自己的工作目眩神迷。戰場士兵卻眼睜睜地看著自己擊倒的敵兵垂死掙扎,扭曲的面孔、嚥下最後一口氣的咕嚕聲。而這也是作者一直強調的,距離決定殺戮者的負罪感,在最大的距離中(例如轟炸機駕駛員),他們可以假裝自己殺的不是人,狙擊手從準星看到敵人倒下,也可以假裝自己只是在打獵。
到了越戰,軍隊訓練採取制約的方式訓練士兵,看到彈出的標靶就開槍擊倒,而士兵看到跳出的越共就開槍,制約導致士兵作戰時,依照訓練反射、肌肉記憶行動,因此使射擊率大大提升。因篇幅所限,本書還有許多內容未能涵蓋,感興趣的讀者,可到元智大學圖書館總館查詢借閱。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Reflection on “The Psychology of Killing in War”.距離決定罪惡感《戰爭中的殺人心理》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