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朱顯蓉報導】
英國知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奧本海默》於今年暑假強檔上映。電影改編自同名傳記,娓娓道來被譽為美國普羅米修斯的奧本海默,究竟何以創造出二次大戰時期甚至是至今都無法被超越的武器——原子彈。
(奧本海默電影海報/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由奧本海默領導的曼哈頓計畫,主要目的為製造原子彈。二次大戰邁入中後段時,看不見止息的盡頭,人們不斷犧牲,社會壟罩在恐懼之中。「在邁入世界和平前,必須先摧毀殘破的現在。」面對如此強大的武器,奧本海默在研發過程中也歷經一段掙扎,靠近成功一步,同時也靠近殺戮一步。在大家歡慶戰爭結束,不必再犧牲的當下,是踩著無數人的屍首,所站上的巔峰,道路上佈滿無辜民眾的鮮血。
(原子彈成功被製造/照片取自ELLE)
令人震撼的是,導演以極為還原的手法,呈現出當時奧本海默、愛因斯坦,甚至是原子能委員會的路易斯史特勞斯等重要角色的樣貌,乃至於爆炸場面的模擬,因著曼哈頓計畫所生的村莊等,近乎真實的手法呈現。
奧本海默自身備受爭議的部分不僅是因為創造出原子彈,促使廣島和長崎受到難以衡量的傷害,同時作為知名科學家,他的性生活和政治立場在當時而言,也是備受爭議,導致他即使做為一名成功的科學家,保護了美國人民,在二戰結束後,卻還需要為自身的清白抗戰。
(美國人民歡慶/照片取自ELLE)
「我現在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在原子彈成功的瞬間,奧本說出了這句話,簡短卻體現出他並不是沒有掙扎,沒有猶豫,只是在戰爭和國家面前,他做出了他的選擇,世人對他的評價,是英雄或是殺戮者,由不得自身決定。在電影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他進入國府和總統會面時,奧本說道他畏懼再深入一步研究,世界將無止盡的製造出更具毀滅性的武器,而當時的總統甘迺迪則說道:「世人不會譴責製造出的人,而是同意投下原子彈的人。」在做出決定的時刻,他究竟承受多少壓力,是否超越奧本海默,也是電影留給觀眾的思考空間。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引爆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章《奧本海默》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