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冠鈞報導】
元智通識教學部於10月6日舉辦「佛教的誕生:悉達多與他的弟子們」線上講座,邀請通識教學部陳巍仁老師於線上演講,帶領學生們探源佛教最早在北印度的創立原初、創始者佛祖與一班弟子對佛教宣傳的發展歷程,讓學生更能了解佛教的發展歷史。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陳巍仁表示,這次的講座內容,是與我們生活或多或少相關,又有一點點距離感的主題,即是佛教,但今天並不是來討論經典、也不是探討其當中的奧秘,僅是簡單地帶過歷史,了解在其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幾位人物還有悉達多的頓悟歷程。所以不需要吃暈車藥、暈船藥,就讓我們輕鬆地進入這場旅程。
陳巍仁說,在悉達多悟道前,須先談及當時印度主流宗教──婆羅門教的諸多矛盾。婆羅門教分成四個階級,即眾人所熟悉的種姓制度,尊貴高低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還有一個階級不再其體制中,叫做賤民。賤民通常從事挖礦、採煤、皮匠業等普通人不願從事的高危險工作。階級間,有著自認為與生俱來的使命與義務,好比說犬舍認為剎帝利負責動腦處理國事,自己很幸運只要做做手工業就好,便安於平民身分,階級流動不大。
然而,當一國侵略另一國,擄獲對方的王族,對方的王族是什麼階級呢?陳巍仁說,這就是婆羅門教產生的弊病,因為階級是與生俱來,要如何處置手下敗將?因此印度出現了許多反婆羅門教的派別,他們不相信婆羅門的升天方法,而是相信原本的輪迴,這類興新派別,通稱為「沙門」。
悉達多,便是在如此的時代背景下成長。當他以王子的身分出世時,便被算命先生預言,不是成為聖王,就是成為聖賢,理所當然,父王當然會希望他成為聖王而非聖賢,因此便將他關在宮中,給予最頂尖的教育來培育悉達多。然而,當悉達多29歲時,一次的出外造訪,使他領悟何謂衰老、病痛;在宮中,這一切杳無蹤跡,沒有病痛、苦痛。當悉達多得知自己、父母、身邊的一切都會衰老,而有所頓悟,並策畫逃出宮中。
悉達多展開大冒險,開始將各方沙門拜師,時間一久,他發現沙門的苦行生活是完全沒有意義,便開始想找出真正的真理。隨後他在我們熟知的菩提樹下領悟真理,在最後回國宣傳佛法。
在傳播的過程中,弟子的份量占了絕大多數,好比說摩訶迦葉,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位第子的努力,佛教無法傳播地如此順利。摩訶迦葉在悉達多去世後繼位,在管理教團期間,否決了阿難要放寬修行的提議,力保戒律之不墜。阿難呢,他整理佛教的經典,用超凡的記憶力被下所有內容,可說是保存佛典的功臣。
最後,陳巍仁引用悉達多的弟子之一——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所悟的道理:神通不敵業力。這告訴我們,即使有個神隊友,但壞事做太多的話,仍無法幫你一把喔。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在成功的佛陀背後 一定有「好」幾位優秀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