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社區的燈塔 書店裡的影像詩

【記者李金發報導】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每逢星期四晚上安排一場「鏡在咫尺 – 紀錄片」放映暨導演座談會,於5月9日在R60312播放了侯季然《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二季的第一部),片長約97分鐘。而後邀請侯季然導演現身說法,由陳巍仁助理教授主持。

一座座社區的燈塔 書店裡的影像詩 (5)(《書店裡的影像詩》的導演侯季然/照片由李金發拍攝)

《書店裡的影像詩》是由夢田文創策畫的系列紀錄片,侯導演至今已經記錄了80家獨立書店的人文故事,共分成2季4部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第一季的完成,於2015年不僅榮獲關島國際電影節的最佳紀錄短片評審團大獎,也受法國獨立媒體「Lettres de Taïwan」(臺灣文學)的關注,以法文字幕的形式推廣於法國。

獨立書店可謂是個奇異的存在。現今,臺灣的閱讀產業持續往下滑落,各大在地的連鎖書店也陸續縮小經營的範圍,但獨立書店卻在這樣一個時期,宛若雨後春筍般陸續冒出生機,成一盞又一盞的燈塔照明社區。大部分的獨立書店不像連鎖書店以盈利爲目標,獨樹一幟的它們與社區聯繫緊密,是社區中心的象徵,而店長正是展現它們獨特個性的雄厚資本。例如,溪州農用書店以服務農民爲宗、新營曬書店以復興在地文化爲目標、高雄同利舊書房以學生和有經濟負擔的人爲受利對象等等。

一座座社區的燈塔 書店裡的影像詩 (2)(觀衆聚神聆聽導演的分享/照片由李金發拍攝)

侯導演爲此說明,臺灣是個能容納千百種可能的土地,有十種生活方式,只要其中延伸出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便有了第十一種生活方式,因此他必須在受限的條件下各別拍出並突顯80家獨立書店的特質。然而侯導演樂在其中,因爲他總是能與「不按常規」、「當下」的獨立書店產生新的花火。

陳巍仁則言,就因爲獨立書店是這樣一個特殊場域,所以近年來,誠品書店也開始向獨立書店學習,以服務社區爲宗,有機生發展出一套專屬於該區分店的獨特經營模式,爲居民的生活作提味。

不過,由於獨立書店非以盈利爲目標,所以許多獨立書店在「泡沫經濟」的剎那間,不知原因便無法繼續經營下去,店長只好忍痛結束營業。對此,侯導演另有看法,他認爲一家獨立書店的結束並不意味著「真正的結束」,獨立書店的生存就像是森林的生態系統,一座森林裡有千百種植物,每棵植物都有自己的命壽之限,時間到了自然結束,也因爲時間到了又有新品種的植物冒出生機,生生不息地循環下去。

一座座社區的燈塔 書店裡的影像詩 (7)(《書店裡的影像詩》紀錄片放映暨侯季然導演座談會圓滿結束/照片由李金發拍攝)

或許正因爲如此,遍佈各地的獨立書店就像《書店裡的影像詩》零星點點的放映模式,既不知不覺又自然而然地連結在一起,照亮整座臺灣的人文土地,成爲獨特的文化共同體。

 

更多關於《書店裡的影像詩》的詳情:http://www.dream-land.com.tw/poetriesfromthebookstores/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一座座社區的燈塔 書店裡的影像詩"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