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與將者;救命或救世 《大明劫》觀後感

【記者 莊國民投稿】

明末時期,政局混亂、外有蠻夷、內有闖賊,民間更爆發糧災與瘟疫,電影《大明劫》的故事正圍繞在兩位歷史人物,面對如此這般的歷史洪流,懷著相同理念卻做出不同決定。

t019384423bea5e3e59(電影海報《大明劫》/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吳又可本為宮廷御醫,醫術精湛,卻看不慣太醫院的弄術內鬥,毅然辭官遊醫,前向潼關投奔師傅。此時的潼關為戰略要地,闖賊欲克京城,必先攻陷潼關,崇禎帝重新任用罪將孫傳庭為「潼關督師」。孫傳庭上任後,斬殺當地惡霸總兵,整頓軍紀,然他發現問題還不少:兵器爛舊、軍糧短缺、軍中城內亦有許多的軍民患疫。

軍營染疫日趨嚴重,軍方請吳又可與師傅到軍營看診醫治。這一看,吳又可看出這波疫情的端倪,患者症狀熱而不寒,乃「瘟疫」初起之症,非師傅所言的「傷寒」。兩人為此爭論,不歡而散,然而隨著師傅治療不果,自己反而染疫,懷恨歿於刀下。吳又可後藉由陽光光線照耀下,證明出空氣浮游「正邪之氣」,瘟疫可導遊「邪氣」吸入人體進行傳染;得知真相的他立即返回軍營,毛遂自薦為軍兵治疫;區分士兵作隔離,通風排氣,對症下重藥,軍中疫情很快受控。嗯,這與現代防疫的模式是否相似?

孫傳庭向朝廷要軍械糧餉,獲得的回應是:「趕緊出兵剿賊。」於是他向鄉紳要取捐款作軍餉,然鄉紳僅稍微捐出一些些充作意思,他們心裡很明白:自己有錢有勢,只要不禍及他們的利益;戰情看誰勝,他們認誰當大爺,甚至勾結朝中官員與軍中指揮士。孫傳庭憤慨,最後想以屯田制養糧,但田地實際也被鄉紳們霸佔,而賬本也連同經歷司毀於大火。這起大火不僅燒毀賬本,也點燃孫傳庭的心中盛怒,憤然斬殺叛徒與鄉紳、將其田產抄家充公,這解決了糧草短缺的問題。

孫與吳兩人各別用一劑「猛藥」與一計「狠伎」處治好各項弊病,兩人同為傳統知識分子出身,懷有救民於水火的志向,但吳又可是看透世間避害,積弊已久的王朝非一劑「猛藥」就醫治康復的。實際上,孫傳庭內心亦深知透徹,僅是他認命卻不避之,明知出師是兇多吉少卻毅然出兵,最後戰死沙場,以身殉國。

吳又可認命避世,回到老家隱居,寫出領先世界近兩百年開創性提出病毒學說與病毒傳播方式的《瘟疫論》,為後世醫學提供重要貢獻,大大影響現代的病毒傳播與防疫規則。至於孫傳庭的故事,又會讓您想起什麼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醫者與將者;救命或救世 《大明劫》觀後感"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