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分黑白的榮耀——《光榮戰役》觀後感

【記者 莊國民投稿】

美國近期發生大規模的種族衝突,僅是單純由種族問題引起的矛盾嗎?我認為不是:黑白人的貧富懸殊,資源分配不均,長期累積的社會矛盾,興許是導致這場暴動持續蔓延的關鍵。《光榮戰役》(Glory,1989)則講述白人與黑人如何在150年前的南北戰爭,攜手共同締造一場公義先驅的榮耀。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榮獲第62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及最佳音效三大獎項。

g(電影海報“Glory”譯:《光榮戰役》/海報取自維基百科)

美國南北戰爭初期,北方的聯邦軍對軍事的進展遲緩,準備不足、戰略失誤,一度慘遭南軍的重挫,甚至影響有意廢除黑人奴隸制的青年參軍意願。當時正值林肯(Abraham Lincoln)簽署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而麻薩諸塞州州長順勢向蕭(Robert Gould Shaw)上校邀請,擔任由非裔美國軍人組成的54兵團將領,以此鼓舞士氣。蕭上校欣然答應州長的請求。

蕭領導700非裔軍人兵團,初期不為眾人期望,這旅兵團成立的象徵遠高於實際戰略意義,沒人真的要他們趕赴戰場;連54團多數的成員起初也持著此想法。兵團的待遇自然與傳宣有所差距,得不到與白人軍人一樣的公平:13元的軍餉減為10元、士兵長期得不到適當的軍靴、襪子、軍服、與槍械裝備。他們不僅要應對南軍的攻勢,亦受同袍白人軍的蔑視;做著最卑微的苦力工作、面對南方政府對非裔軍人的酷令,卻絲毫無任何退縮之意。

蕭被54團軍員的堅持所震撼,正式以上戰場為目的,為他們開展訓練。他不再袒護與自己一同長大的好友湯姆斯(Thomas)、看見團員獲得槍械而得意忘形,對富有射擊天賦的沙特(Sharts)作下馬威之例,務求部下要嚴格受訓成精良、或解決部下的基本配給,和後勤補給官發飆、與不滿軍餉被扣除的部下們,共同進退。片中僅23歲的蕭上校學會在尊重並為他們爭取的同時,亦增強自己權威的竅門:「平等的心態」,無需隨波逐流地嗤之以鼻,亦毋庸心懷憐憫地特殊對待。

然而,駐紮前線的聯邦軍官根本沒讓他們趕往戰場的意思;將他們作為做苦力的「奴隸」,甚至放任另團的非裔軍人在當地燒殺搶掠。蕭急忙向自己的父親、州長與華盛頓的長官寫信求助,同時查獲上司中飽私囊的把柄,以此要挾為兵團爭取趕赴戰爭的機會。54團成功取得初戰的勝利,團中的崔普(Trip)表現十分英勇,蕭想任他為軍旗手,崔普婉拒並問蕭:「這場戰爭到底有什麼意義?不會有人贏的,只是無盡的殺戮。」(What’s the point? Ain’t nobody gonna win. It’s just gonna go on and on.)。崔普的問題點出電影核心主軸,亦代表著美國近百來的黑人平權運動的質問;即便他們贏了,白人軍官可獲得升官嘉獎,而黑人呢?黑人就真的自由了嗎?即便他們(聯邦軍)贏得勝利、黑奴制被廢除、1960年代的《民權法案》立法、奧巴馬(Barack Obama)成為總統,種族與膚色歧視始終存在且持續著,是一場未知終點的「戰爭」。

崔普是整部片中刻畫得最為出色的角色,出身即孤兒與奴隸的他,性格叛逆,不滿於被白人欺壓;更不甘於自己為白人充當「馬前卒」。他是最初從篤定白人不懷好意的立場,時常負氣而羞辱沙特與湯姆斯;不想穿使腳痛爛的破鞋,擅離軍營尋找鞋子卻誤認為逃兵,蕭不問其緣由,直接判刑,鞭打成辱而失望落淚,讓崔普再次質疑白人對黑人所謂的「公義」。後來他被羅萊斯(Rawlins)警訓:「雖然稱不上是好日子,但至少可以苟活。那些白人士兵過去三年來,成千上萬地戰死沙場。他們是為你而死的,傻瓜!」(That might not be livin’,but it sure ain’t dyin’. And dying’s what these white boys been doin’ for goin’ on three years now. Dyin’ by the thousands. Dyin’ for you fool!)至他最終真正身穿軍服、手持槍械,與南軍作戰後,再度令他重審思索這場戰爭的真實意義。

儘管如此,電影的名片與結尾則給出這疑問的答案:「光榮」。最後一戰,他們深知要迎接的是艱鉅戰役,卻毅然向前衝鋒,趕赴並開創了那場充滿「未知」卻無分你我黑白的「光榮」前程。

失敗非宿命,勝利非終結,唯忠貞的勇氣和榮耀與浩氣長存。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無分黑白的榮耀——《光榮戰役》觀後感"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