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金發報導】
元智大學瑯環書屋天河店於2月25日承辦「《閱讀的島》特刊:獨立書店與社區關係」巡迴講座(桃園場),主要由《閱讀的島》主編林宜璇和通識教學部陳巍仁教授共同對談台灣獨立書店與在地社區的關係。
(林宜璇和陳巍仁教授共同對談獨立書店與社區關係/圖片由李金發拍攝))
從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閱讀的島》雜誌以季刊形式一共出版了五期(包括特刊),而每一期除有「作家的書店觀察」、「書店大小事」、「書店店員的一天」等固定的章節外,亦討論了各類與獨立書店與社會相關的專題,例如:第一期談獨立書店的「圖書定價與折扣」之問題;第二期以「繪本的大亂時代」談繪本的議題變化和市場觀察等;第三期的「書店人的餐桌」談關於農業於今所存在的問題;第四期則從台灣抽離,以海外之港澳星馬的視角看台灣的獨立書店與其關係;最後,特刊討論的專題是上文提及的「台灣獨立書店與在地社區的關係」,而且其他章節討論的內容亦和前四期截然不同。
「其實友善書業合作社的出現是為了解決台灣各地獨立書店共同面對的問題。」林宜璇表示,獨立書店和出版社的合作經常發生問題,如獨立書店向出版社購買的書量常未符合購書的最低限額,經營者也怕庫存太多且難以銷售出書籍而導致沒法引進新書,最終雙方膠於難進難退的窘境。因此,多家小型獨立書店於2014年共組成立友善書業合作社,一同解決獨立書店要面對的問題。據筆者計算附於特刊之最後的「友善書業社員書店」名單,數量頗為可觀,目前共有133家(包括香港的一家書店)獨立書店合作解決出版困境,而後出版《閱讀的島》記錄和討論各家獨立書店的特色與其關注的議題等。
陳教授緊接著說,當社會發生一些問題時,一定有人或團體出來試著解決問題,友善書業合作社即是個最佳例子,獨立書店亦是如此。當台灣的大型實體書店因書籍銷售額下降、消費群減少,逐漸縮小營業規模時,獨立書店逆勢的成長即成了當下特殊現象,也象徵了時代轉變所需的特質。此外,獨立書店的出現也因為經營者自身的理想,即認為有些議題必須討論和實踐且解決,例如關注性別議題的瑯環書屋和女書店、關注親子關係的晴耕雨讀小書院等皆把持著理想且實踐著。
但是,由於書籍銷售額持續在下降,以及獨立書店駐紮的地點十分低調,所以書店往後的營業不僅無法形成群聚效應,進而與社區的生態相應作出改變,以最初的理想結合在地社區所需之務實,成為該社區獨一無二的異托邦,水牛書店的情況就是一個最佳例子。水牛書店最初只賣書,進而現實的需求,演變成售賣當地的農作物,經營者之後為了處理賣不完的農作物,再做廚房供應食物,成了一家複合式的書店。
「雖然閱讀產業的下降令人擔心,不過也快到底線了(意指停止下降),因為由古至今,從文學史的脈絡來看,不難發現人們在有所需求的時候,不管是知識、暫時抽離現實或療愈自己,皆選擇沉於閱讀中,從閱讀中尋找他們要的答案。」最後,陳教授非常認同林宜璇所說的,獨立書店是在地社區的星星之火,在黯黑的夜亮著獨一無二的光度,成為人們尋找道路的指標。
(《閱讀的島》的主編林宜璇(右)和陳巍仁教授(左)/圖片由李金發拍攝)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相互鏈接成彼此的燈光 成社區之光的閱讀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