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racing the ‘Clean Mountains’ Initiative – Insights from the Pristine Forest.「淨山」敬我最愛的山 無痕山林感悟

As a soon-to-be graduate from the College of Management at Yuan Ze University, it’s evident this semester that many courses in the college are closely tied to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From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with an environmental focus to marketing projects on the sustainable economy of second-hand clothing, these are the courses I am currently taking. Compared to ‘Clean Beach,’ ‘Clean Mountains’ seems to be less discussed in my social circle. Therefore, I decided to undertake something I hadn’t done before. Besides breaking out of my comfort zone, I believe it will offer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for everyone.

【記者 謝博硯報導】

身為元智大學管理學院大四的準畢業生,不難發現這學期管院許多課程與環保、永續等議題息息相關。從環保面向切入的創新創業管理,到二手衣永續經濟的行銷專題,這些都是我現在在修的課程。跟「淨灘」相比,「淨山」似乎更少出現在我的同溫層內,因此決定挑選以前沒做過的事去實踐,除了能突破舒適圈之外,也能讓大家看看不同角度的視角。

進山?靜山?敬山?淨山?

大自然送給台灣山林當作禮物,有的人將登山當做運動,有的人則將登山視為挑戰。在人類未開發山林前,山地能夠保有生物多樣性,野生動物不會主動跑到山下打擾人類;而人類卻將檜木砍下來做傢俱、將梅花鹿皮當作買賣籌碼、將工業廢水倒進河川,以人類中心主義視角對待這些生物。當人類將山林資源掠奪完後,開始意識到再不節制就換人類要絕種了,雖然這也是為了讓人類能繼續生存下去的人類中心主義意識形態,於是開始提倡各種環保、永續、零污染的概念,進而有各種環保活動、議題的討論。

以上道理我們都懂,但能夠做到的人微乎其微,當人類享受著掠奪其他物種而帶來的方便後,卻不想輕易拋棄現在的生活,這不正是人類天生具有的天性嗎?

不淨山會怎樣嗎?

其實重點不在淨山而已,將山換成是我們的生活日常,像是路邊、學校、公園等公共場所都充斥著垃圾,山上跟上述這些地方的區別在於山上的垃圾我們看不到而已。

或許在思考不淨山的後果前,我們可以先想像台灣山林應該長什麼樣子?應該不會有人認為山上存有垃圾是理所當然的,雖然想像與現實或許有點差距,難怪會有人說現實總是殘酷的。

其實最大問題是製造垃圾的我們,我們沒辦法改變一直以來享受的便利,所以我們會選擇不斷製造垃圾。學校、政府其實一直都有在宣導分類、環保餐具等,但我們認為麻煩、負擔、與我無關等,或許最該改變的是我們環保意識。

圖片 8

(大同山步道旁山坡的垃圾/照片由謝博硯拍攝)

要怎麼淨山?

要改變一個人的意識最有效的是實際操作或是親眼見證。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去淨山,將被遺忘的垃圾給帶下山,還給大自然原有的樣貌,實現無痕山林的一小部分。

我將參考環保團體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整理的《淨山手冊》,簡單介紹淨山步驟。首先是安全守則,舉凡像是不偏離預設路線、使用離線地圖、隨團人數等;第二是天候與季節,淨山選擇適合的天氣,若天候不佳可先行下山,山永遠都在;再者是淨山裝備,手套、夾子、垃圾袋(米袋)這幾項都是必備;最後是行動!遵守無痕山林守則,做好垃圾分類及清運,以及好好感謝山林的偉大!

45112

(從山上帶下來的垃圾/照片由謝博硯拍攝)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Embracing the ‘Clean Mountains’ Initiative – Insights from the Pristine Forest.「淨山」敬我最愛的山 無痕山林感悟"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