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園的角落與情感 記錄城市的時空記憶

【記者李金發投稿】

在桃園的角落與情感 記錄城市的時空記憶 (4)(三位導演的共同對談有關桃園城市紀錄片培訓課程的經驗/照片由李金發攝影)
在桃園的角落與情感 記錄城市的時空記憶 (1)
(凃佳禎導演正為觀眾解說拍《第一次想告訴你》的契機與初衷/照片由李金發攝影)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062學期和桃園光影電影館合作,每週四晚上安排一場「鏡在咫尺 – 紀錄片」放映座談會,3月29日之第二場播放了凃佳禎《第一次想告訴你》、林聖賢《小娟的臉書》,以及劉孟芳《阿嬤》,皆是2016年桃園城市紀錄片獲獎的作品,每部片長平均於20至25分鐘之間。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為了鼓勵在地紀錄片的創作,透過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暨培訓課程培育素人成為紀錄片創作者,記錄桃園在地的故事,凃佳禎、林聖賢和劉孟芳皆是2016年的學員,而他們成品的出發點和敘述方式各有特色,並且與他們情感作連結。

在桃園的角落與情感 記錄城市的時空記憶 (1)
(2016年桃園城市紀錄片獲獎的作品:凃佳禎《第一次想告訴你》/照片由李金發攝影)

凃佳禎《第一次想告訴你》以主觀鏡頭(Point of View)和自白形式,那緩而哀傷的語速以心境變化為敘述邏輯,揭露了在高中時期發現自身的性向後,如何過著寡言且難以被他人甚或家人理解、接受的生活,以及與他人的生命碰撞。高中時期,原本思緒雜亂的她於某日到圖書館閱讀,從書中找到了答案——「我愛上的是一個人的靈魂,只是剛好裝在同一個性別的身體罷了」這句話使她接受了自身的性向。但她即使認同了自己,自己以外的人未必能接受她,尤其當時她具有強烈導正他人的想法,心境因此變得更加低落而黯淡。後來,凃導演在台北同志遊行中認識了明越(馬來西亞華人,男同志)和「桃緣彩虹居所」(桃園市同志健康社區服務中心),生命出現了新碰撞,在同志圈子中有了談心且接受她的地方。

凃導演表示,她拍《第一次想告訴你》的本意非為了出櫃,起初她記錄的對象是「桃緣彩虹居所」和明越,然則拍攝過程中,她的出發點有了轉向,她發現最想要記錄和處理的故事其實是自己。不論拍攝當下或現在看回《第一次想告訴你》,凃導演至今未能完全以平靜的心境看完此紀錄片,尤其了解到父親的過去影響了父親對她不諒解的態度與堅持是出於一種經驗的關愛,害怕她因無法完成社會期許而受到意識形態的責難和傷害。由此可知,片名中的「你」之對象不只是觀眾,也包括了凃導演自己和她父親。

在桃園的角落與情感 記錄城市的時空記憶 (2)
(2016年桃園城市紀錄片獲獎的作品:林聖賢《小娟的臉書》/照片由李金發攝影)

林聖賢《小娟的臉書》以臉書生活日誌形式敘述他表妹小娟生活中的各種遭遇與其變化。小娟從小臉上長有似胎記的血管瘤,因父母疏忽、亂吃偏方之藥而使血管瘤進一步惡化,影響了其五官,手術後更是留下了無法抹去的痕跡。林導演兒時曾到醫院探訪小娟,發現比他年幼的小娟就住進充斥消毒味及氣氛灰暗的醫院,令他深刻印象,也成為他拍攝的出發點,即以「the face book」(小娟的臉上「日記」)帶出小娟樂觀向上的日常,就和普通人沒分別,例如作為《星際大戰》粉絲的她愛變裝(cosplay)成絕地武士、疼愛小動物如親兒女等。

在桃園的角落與情感 記錄城市的時空記憶 (2)
(林聖賢導演正為觀眾解說拍《小娟的臉書》的契機與初衷/照片由李金發攝影)

紀錄片中,小娟從小父母已離異,由祖父祖母於鄉帶大,從說著流利客家方言的她與祖父祖母的互動即能了解她的孝敬之心。由於小娟臉上的後遺症,從小她就遭受自身以外人的不諒解、語言與身體上的攻擊,使她逐漸變得自卑,甚至影響到她爾後的生活,例如就職上的不順利、曾落入網遊的金錢情網等。幸好她身邊有從小學至今的閨蜜和祖父祖母的陪伴,逐漸由自卑走到樂觀,在防止前男友與(男方)家長發生衝突為前提,拒絕了該家長提出的整形要求,因為她知道順對方之意只會迎來她未來更多的苦悶,所以在片尾她以「和自己結婚」的婚紗照表現出她對自己的愛惜。

在桃園的角落與情感 記錄城市的時空記憶 (3)
(2016年桃園城市紀錄片獲獎的作品:劉孟芳《阿嬤》/照片由李金發攝影)

劉孟芳《阿嬤》主要圍繞在一個生活忙碌的老太太身上,而這位老太太即是劉導演的阿嬤。劉導演自小發現阿嬤總是來去匆匆,他們雖然同樣住在桃園,但阿嬤總是搭約達2小時的公車到她家,親自把種植的蔬菜送到,並且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靜悄悄離開。為了深入了解忙碌的阿嬤,以及吳乙峰導演的鼓勵下,劉導演把焦點集中於阿嬤,記錄了阿嬤與家人的互動,而阿嬤身影總是處在忙碌之中,不論打掃、種植或烹飪無不經她之手,即使她年紀大,她依舊尋找工作和賺錢的機會,例如把蒸好的蘿蔔糕或其他帶到街上擺攤售賣,而且皆是真材實料,因為阿嬤說煮給他人吃的東西要有誠意且美味,尤其在賣不完的情況下,吃的人是家人而非他人,所以可見比起賺錢,阿嬤是個顧家之人,總以家人為優先。

後來,劉導演發現這樣斷續記錄阿嬤時,依舊沒法碰觸阿嬤的最深處,所以特意向工作單位請長假,和阿嬤一起生活,陪阿嬤到後院耕種,到街上售賣食物。相處一段時間後,劉導演發現了阿嬤忙碌的原因:阿嬤12歲就到有錢人家負責打掃和烹飪,直到從雲林嫁給阿公到大溪後,阿嬤的生活陷入低潮,因為阿公賺錢卻不給家用,而且也荒廢後院的種植,所以阿嬤得從零開始打理家,同時不忘教育子女要做個有前途之人,這透露了阿嬤這代人刻苦耐勞的精神。此外,阿嬤不排斥劉導演的記錄,反之很樂意拍攝/ 關注,總是在鏡頭裡展露快樂和活潑的臉孔,劉導演由此再度重新認識自家阿嬤。

綜觀,記錄桃園不僅限於記錄形體大可見的存在,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只有自己發現的細節才能拍攝出最精彩的一面。凃佳禎、林聖賢和劉孟芳皆由培訓課程中獲得了拍攝的自信、方法與方向,雖然拍攝過程中他們必須從主觀上抽離出來,跨越到客觀的視角記錄他們的發現與發聲,形成一種關愛他人的同時愛惜自己,與他人與自己作情感連結,成獨一無二的時空記憶。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在桃園的角落與情感 記錄城市的時空記憶"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