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玟妤投稿】
好比受重傷,吸入的每一口空氣都喊著疼,讀著《活著》的當下,秒針順時間轉動幾格,內心就多了幾道傷口,甚至多次放下書本放棄讀下去───太痛了。
一九九四年余華《活著》問世,到今日已有二十二年的時光,故事中的時代離今日比二十二這數字多了三倍,非那個年代的我們,無法了解當時的生活多麼的艱辛。借由主角福貴第一人稱的敘述,被動的讀者化為主動鮮明的角色,與福貴共同感受喜怒哀樂。
故事的開端,同時是故事的結尾。滿臉皺紋的老人福貴,牽著老牛福貴,對一位年輕人侃侃而談他的一生,曾經的富貴荒誕到潦倒,國共內戰時被抓去當兵、與家人再聚的大煉鋼時期、鬥地主時代。每個階段,隨著年齡增長成熟之時,總會失去一位至親,彷彿上天對福貴的惡作劇與嘲弄。在幸福將至時,痛苦隨之來臨。每位至親的死亡,他無力掙扎只能認命,擔任起安慰他人的角色,或許是因為他身為一家之主不能任由情感宣洩、或許是因為他催眠麻木自己,多沉重多難受。
第一人稱的寫作好處在於,直面觀與身同感受。面對於福貴自身的傷痛,讀者藉由外在事物的演變與他自己的描述,將文字轉變成畫面與聲音,兩種效果湊合成活生生的錯覺,讓傷痛更痛更震撼。
然而,讀者雖為福貴,卻也非為福貴。「《活著》裡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作者余華在本書前言中說道,即便是虛構角色,即便所見皆為苦難,福貴的生活中還是有幸福快樂的:再聚家人、女兒鳳霞出嫁、得知有了孫子,與痛苦濃稠的離死別攪和成一段濃郁的生活,這才構成完整的福貴。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生活不屬於他人 《活著》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