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沈昀蒨報導】
(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李瑞騰帶領大家從編輯之職進入鍾肇政的文學世界/照片由沈昀蒨拍攝)
元智大學藝術中心5月18日邀請到現任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教授李瑞騰帶領大家從編輯之職進入鍾肇政的文學世界。被尊為「臺灣文學之母」的鍾肇政,今年已高齡91歲。李瑞騰說,身為桃園在地客家人的鍾肇政長年筆耕不輟,是臺灣大河小說的先祖,其作品多反映桃園、龍潭場域,囊括客家精神、社會實踐等多重面向,在臺灣現代文學上有著極重要的地位。
李瑞騰以鍾肇政為國立臺灣文學館題字的墨寶拉開演講序幕,從較少人關注的編輯一職切入分析鍾肇政如何在工作上實踐自己的文學理念。他指出,鍾肇政的墨寶,亦雄亦秀。書法字的結構也是一種自然有之的、無形的「編輯」。所謂文壇,便是作者加編輯一同構成的網絡。編,是有次序之意;輯可通「集」的意思;所以,「編輯」就是將四面八方收集而來的作品,有次序地集結起來。李瑞騰說,一個好的文學作品,不只要有時代性,也要具世代性。文字經過影像的轉化常發生巨大的變化,故不論作品如何寫真地被翻拍成電影,仍唯有文字原著才最能表情達意,呈現枝微末節的線索。
自鍾肇政接任臺灣文藝雜誌社社長談起,李瑞騰說,1964年吳濁流創刊,後交棒給鍾肇政,使他開始走上編輯這條路。1965年為紀念臺灣光復二十週年,鍾肇政獨力編輯《本省籍作家作品選集》十冊,由文壇社出版。李瑞騰說,文壇社當時可說是「國民黨的出版社」,鍾肇政能在文壇社出版此套書籍實屬不易。同年,鍾肇政也編輯了《臺灣省青年文學叢書》十冊,由幼獅書店出版。
李瑞騰以年為分界,從鍾肇政所編輯過的書籍一窺他如何實踐文學。李瑞騰指出,臺灣客家意識約起源於80年代,鍾肇政編民眾日報時的副刊小說選,是促成小說發展十分重要的元素。連載的制度讓人有期待性會去讀報,也間接促成長篇小說的發展。
講座的最後,李瑞騰坦言,簡短兩小時必定無法一探鍾肇政於文壇耕耘的全部面貌,卻也足夠帶領聽眾初入鍾肇政的文學汪洋。他說今日簡介帶過的書籍,都是自己挑選過,為鍾肇政在編輯這份工作中,最最代表性的作品。期盼聽眾在講座後能更發自動去閱讀,因為,唯有在完整閱讀後才能真正了解作品後的深意。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李瑞騰從編輯之職 分析鍾肇政如何實踐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