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課程融入新住民議題 加深人文關懷與文化理解

【記者 林郁綺報導】

由謝佩娟老師主持的「活的空間:歷史、社會與空間識讀」通識課程,帶領學生透過「歷史、社會、空間」的對話關係,從人文地理學的概念出發,以不同角度理解地理學發展脈絡的演變,在社會學、都市計劃及建築等多方學科的挑戰中,產生活潑對話與現存空間的思辨與理解。

「望見書間」(SEAMi, SouthEast Asian Migrant Inspired)是一間藝文書店,目標在打造一間開放式的全民空間,讓每位來店的東南亞新住民、移工和台灣民眾都能悠閒自在地參與經營和利用。創辦人林周熙從桃園出發,為社區移民和青少年打開彼此接觸的窗口,更期望以媒合平台的方式,提供台灣社會更多元、友善的「台灣-東南亞」協作型文創基地。

參訪過程由望見書間為起點,實際走訪在桃園最早發展成東南亞生活型態的後火車站周邊與東南亞商家林立的街區,活動地點包含印尼活水教會、穆斯林婚禮會場、南洋商店等。陳麗珠講師帶領參與學生動手製作印尼蔬菜煎餅,介紹印尼的飲食習慣與文化特色,使學生體驗印尼色香味俱全的道地美食,經歷一場東南亞文化交流的味覺饗宴。

印尼活水教會的陳傳道牧師向學生介紹印尼的宗教文化特色與印尼新二代的現況,陳傳道牧師提到:「活水教會服務對象為印尼的移工、新住民與新二代為主,為服務新住民的臺灣配偶與其他臺灣朋友,因此提供中文禮拜服務。由於現代印尼新二代不會講母親或父親家鄉的語言,因而不熟悉印尼文化,盼能透過教會活動,加深新二代的自我認同與語言優勢。」

跨國婚姻、移民是全球化人口流動的現象,在多元族群的環境下,間接影響臺灣人口結構的改變,也產生新的文化碰撞。在周少強導演拍攝的《身分證》紀錄片中,深刻描述從印尼遠嫁臺灣的阿瑤奶奶,因不被中華民國認同國籍,而無法享有國民應有的待遇,其在辦理身分證的過程遇到許多瓶頸。而在《只是想結婚》紀錄片中,則寫實道出新住民艱難的跨國婚姻路,不論是政策上「境外面談」的制度,或是宗教上的婚姻認同,皆成為漫漫道路上的阻礙。

周少強導演表示,撕不去的負面標籤與異樣眼光,促使新住民獲得不平等的待遇,希冀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主動開啟更多的交流,多多關照一起在這座城市生活的異鄉人士,在勞動者建構的文化力量中,產生更多的人文關懷,以文化平權角度彼此對待、相互尊重,在這片土地上展現多元性與包容性,消弭對於新住民、外籍移工議題的認知落差。

在獨特的異國文化商圈裡,學生傾聽不同文化交流的聲音,透過互相理解、尊重、包容,親身聆聽和觸摸多元文化,在台灣落實文化行動,讓多元、平等、想像力都能散溢到台灣每個角落,藉由觀賞紀錄片的課程以及望見書間的參訪活動,更加貼近東南亞文化,並且正視、反思新住民議題。

IMG_2153 (學生參訪望見書間,增進東南亞文化理解/照片由謝佩娟老師提供)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通識課程融入新住民議題 加深人文關懷與文化理解"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