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宜蓁 報導】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2月5日中午12點,於七館105室,邀請著有《護家盟不萌?》、《画哲學: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的朱家安老師進行演講。以近期婚姻平權現象舉例說明,嘗試帶入新視野,給元智的同學們。
情緒如何推動社會改革?是毒藥還是良藥?
朱家安藉由瑪莎.納思邦(Martha C. Nussbaum)的《從噁心到同理》、強納森.海德( Jonathan Haidt)的《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之書中論點,從心理學與哲學的觀點討論近期婚姻公投引發的社會現象,並分析情緒對社會政策的影響。
理性討論反方論點
演講過程中,朱家安提出反同方所持論點與同學們進行討論,如無法生育、稱謂上的擔憂、養育孩子應為一父一母等,最後講師以「噁心感」歸結為反同方的根本理由。
(講師朱家安透過情緒反應延伸談至反同的情緒/照片由通識教學部提供)
情緒由來已久
情緒由來已久,憤怒、悲傷、緊張、噁心等共同存在。但它為何自古相伴於左右?我們是否能控制它?對於現今社會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朱家安以澳洲塔馬爾沙小袋鼠(Tammar wallaby)之實驗,論證情緒反應確實普遍存在於不同物種身上。沒有天敵的澳洲小袋鼠,在看到從未見過的袋狼投影後,依然會感到恐懼。我們不禁試想,情緒反應的存在是否跟生存有直接關聯。以遠古時代的人類為例,當遇到危險時,大腦感受到緊張、害怕的情緒而催動腎上腺素。人能跑得更快、跳得更高,進而促使存活率變大。情緒可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感知,但人類卻沒辦法準確認知情緒的存在。
(問答環節的小贈品/照片由通識教學部提供)
情緒的影響
假定情緒普遍存在於人類身上,朱家安又提出一套實驗。以分別消毒過後的蟑螂和蘑菇,詢問受試者是否願意吃下。吃下蟑螂的人有較多獎金,但大部分的人還是選擇吃下蘑菇。我們對於蟑螂有不潔、帶病菌的印象,這樣的認知或許能避免疾病的發生,但也錯失了賺錢的機會。
我們對於蟑螂的噁心感,來自恐懼。因為蟑螂不乾淨,吃下去搞不好會生病。當人類感受到威脅(可能會生病)、恐懼(嚴重可能會死亡),進而產生噁心感,做出不可以吃蟑螂的判斷。
蟑螂在我們的認知中不是一種食物,不被接受是正常的。相對於將蟑螂當成食物的少數民族,也許來路不明的蘑菇才是最致命的。於是我們可以推論「情緒反應」通常都是主觀且容易被社會影響的。
(講師朱家安透過情緒反應延伸談至反同的情緒/照片由通識教學部提供)
主觀情緒作為部分人群的優先反應,也成為推動社會改革的主因,如二二八事件、洪仲丘事件,因之而來的憤怒推動台灣立法、司法改革。歷史上也有德國屠殺猶太人、五十年代美歧視黑人等事為例。藉由對某族群特意的噁心感投射,建立雙方無法橫越的階級壁壘。我們可以好好思考情緒究竟對社會、個人造成什麼影響,與其所帶來的效應。
當我們試圖理解不同觀點時,可以想想其正面或負面效應,而不是先用主觀否定。不論支持還是反對,彼此都能互相尊重與了解才是社會溝通的開始。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如何面對現代社會的多元爭議_以同性婚姻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