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的封建禮教《狂人日記》讀後感

【記者 林郁綺投稿】

魯迅以清末民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為主,注重細節描寫,在點滴間以白描手法鮮明刻畫人物,並挖掘微妙的心理變化,表現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艱辛。在《狂人日記》中,可以看見魯迅筆下對於中國漫長封建社會所造成根深蒂固的傳統心理,有著極其深刻且精闢的分析和批判。通過文字表達對國人當時狀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可以警醒世人。

魯迅說:「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那是最普通人最普通的悲劇命運,同時也是對當時社會風氣當頭棒喝的警語。魯迅承擔起這個文化時代所賦予他的艱難歷史任務,他是思想上的文化巨人,更是精神上的變革領袖。在接觸魯迅筆下所描寫的悲慘、齷齪、病態的現實之後,不是悲觀失望,而是引起深沉的思索和療效,那是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鏡子。

文學是一面明鏡,可以反映出當代社會的真實樣貌,然而它不但能反映現實,甚至能影響與改變現況。《紅樓夢》揭露封建社會後期的種種黑暗和罪惡,以及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對腐朽的封建統治階級和崩潰的封建制度做出有力的批判,使讀者預感其必然走向覆滅的命運。然而《狂人日記》則是揭露中國傳統社會裡的家族制度和禮教的毒害,指出中國歷史每頁都寫著「仁義道德」,但字縫裡卻都寫著「吃人」兩個字,諷刺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習,向世人昭示一條變革社會的途徑。

《狂人日記》的價值並非止於文學自身領域,其思想和創作高度的延展,透過一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雙眼透視當時夾處於東西文化、傳統新潮衝擊,以及內憂外患叢生的中國。魯迅拋棄學醫的夢想,踏上革命的道路,用手中的筆反映病態社會的扭曲醜陋,在數不盡的人肉盛宴中,人性自私與貪婪或許從未止息,孩子對於魯迅來說便意味著希望與救贖。

1660483117611 (魯迅《狂人日記》/照片取自誠品)

在《狂人日記》的結尾中:「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救救孩子……」那些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正是還未被封建禮教毒害的赤子,期望能讓還沒習慣於不合理傳統觀念的下一代,能夠擺脫封建社會的枷鎖。「吃人」這個字眼一次次的出現,魯迅借狂人之口振聾發聵,喚醒封建社會中沉睡的人們,其思想精神控訴舊禮教吃人的本質,更敲響中國封建社會的喪鐘。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吃人的封建禮教《狂人日記》讀後感"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