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在桃園的辛路歷程 記錄城市的時空與發聲

ozdfov

【記者李金發投稿】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1071學期和桃園光影電影館合作,在每週四晚上R60312教室安排一場「鏡在咫尺 – 紀錄片」放映座談會,9月27日之第二場播放陳蔚慈《二十分》、蔡美齡和陳曉雯共同執導的《到新家的路》,二部片長平均有32分鐘。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為鼓勵在地紀錄片的創作,透過「桃園城市紀錄片徵選暨培訓課程」培育素人成為紀錄片創作者,記錄桃園在地故事。本場放映座談會播放的《二十分》和《到新家的路》,皆是2017年桃園城市紀錄片的得獎作品:前者榮獲評審推薦獎,後者則榮獲導師獎。

他們在桃園的辛路歷程 記錄城市的時空與發聲 (1)(陳蔚慈(左)、蔡美齡(中)、陳曉雯(右)導演,及主持人周少強導演 / 照片由李金發攝影)

陳蔚慈導演以研究所論文爲契機,對自己所關注的環保議題切入,圍繞設於桃園中壢,也是臺灣目前唯一的保麗龍再生處理工廠與其主人高月清爲記錄對象。月清是一名韓國華僑,他原先計畫在中國設廠,但由於執照的名額有限,所以轉移至臺灣,他也善用曾於臺大習成的機械知識,並結合自身能力,研發了能處理B、C級保麗龍的機械,而這些皆是再生工廠不會接手處理的保麗龍材質。

他們在桃園的辛路歷程 記錄城市的時空與發聲 (3)(《到新家的路》的導演:蔡美齡(左)、陳曉雯(右) / 照片由李金發攝影)

工廠的規模雖然不大,月清底下的員工也不多,但工作忙碌的他每20分鐘鬧鐘一響,就得巡廠檢查機械的運作,夜裡亦然。有一幕,陳導演當下十分掙扎是否要繼續拍攝,即由於公司週轉不靈,更是長期處於虧損,每在工作有空檔便來幫忙的妹妹知情後就和他吵了起來,而導演就在現場目睹了一切。另外,月清也因爲無法由忙抽身,只能透過視頻和手遊與在中國生活的妻子、兒女聯絡感情,但日久使他和妻子的關係陷入僵化。不過《二十分》的完成及傳播,不僅讓月清的妻子瞭解到他的辛苦,也提升大衆對保麗龍再生處理的意識,進而促使工廠的收入有了些好轉。

他們在桃園的辛路歷程 記錄城市的時空與發聲 (2)(觀衆對三位導演的分享聽得十分入神 / 照片由李金發攝影)

蔡美齡、陳曉雯導演共同執導的《到新家的路》以「家」爲軸心,展開主角帶著病弱的身體爲家園奮鬥的辛路歷程。一開始,主角即蔡導演由古厝徒步至新家只需花搭15秒的電梯及80步就能抵達,藉此表達離新家的近距離。可是自2013年用多年辛苦攢下的儲蓄買下新家後,至今他們一家人卻仍不能入住,不外乎他們的新家被反覆納入及去除於航空城規劃的徵收範圍,進一步產生明明很近卻不可及的無奈感。而這份無奈不只是發生於徵收條件和範圍的不明確性,亦體現於日常中的無常。

他們在桃園的辛路歷程 記錄城市的時空與發聲 (5) (1)(蔡美齡和陳曉雯共同執導《到新家的路》的片段之一 / 照片由李金發翻攝)

美齡的兒子宏宏某日撿到三千元,交給了警方。但由於日久沒人認領那筆錢,警方便通知他領回。宏宏原先拒絕,因爲警方的堅持,他只好無奈妥協去領回,未料,他去的路上被闖紅燈的車子撞傷。《到新家的路》藉以這份疊層起來的無奈,使曾經歷徵收及迫遷的觀衆產生共鳴,傾訴了記憶裡的那些難過,以及徵收方徵收的不只是一塊土地,也是他們花了多年心血建起的家園。蔡導演藉此提醒現場的觀衆,當自己遇到不公平時不僅要爲自己發聲,而且也不忘關注且以自己的能力協助需要被幫助的人,因爲事情發生在他人身上的同時,亦有可能發生於自身。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他們在桃園的辛路歷程 記錄城市的時空與發聲"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