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桐分享福爾摩莎的好滋味

【記者 張凌瑄報導】

a2

(作家焦桐受邀經典講座講述他對台灣飲食文化的了解/照片由終身教育部提供)

知名的美食作家焦桐(本名葉振富),日前受邀於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與漢儒文教基金會共同合辦的「經典講座」中演講,談論福爾摩莎的好滋味。

 到底「什麼是台灣的味道呢?」焦桐經過多年的研讀、四處走透透的品嚐美食,發現了台灣的味道其實是與物產有關,有時候也與方言有關係,而台灣大部分移民來自於福建,所以清淡偏甜的福州菜、又油又鹹的閩西菜後來進入台灣,彼此互相融合成為了現今我們所吃的台灣菜的基礎。

台灣小吃,則起源於早先台灣處於貧困的年代,造就了克勤克儉的飲食文化,其特色之一便是兼具主食與點心的雙重性格,如鹹粥、蚵仔煎、茼仔米糕等。而台灣飲食國際化最早的痕跡之一,便是在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有選擇性的內化吸收了日本料理的元素,形塑成如今我們常吃的台式日本料理,像是切成厚片的生魚片、附有蘿蔔絲的哇沙米都是台式日本料理的代表;又台南知名小吃棺材板,則是受到歐美飲食文化的影響,結合了西式餐飲的麵包與濃湯,成為著名的台南小吃。但對台灣菜最大的影響則是西元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中國八大菜系在台灣匯流,舉凡川菜的豆瓣魚、東北菜的酸菜白肉鍋,皆是當時帶進台灣的外省菜。在歷史的揉合下,台灣菜融合了各地的飲食文化特色,又從中滋長出屬於台灣本地的鮮食美味,也帶出屬於大家共同的時代記憶。

焦桐在演講中談到這麼多美食,令在場每位聽眾無不飢腸轆轆,紛紛打聽美食的所在地,然而他再三強調「我心目中的美食跟價錢沒有關係,好的食材加上好的廚師,只要認真地做就是美食。」焦桐說道,他為了回答一個問題,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研究勘察,將臺灣各地飲食文化的精華收藏於其著作〈味道福爾摩莎〉中,只為了找出台灣的味道,也希望能透過飲食教育和食品安全的觀點,引導讀者思索現今的飲食生態,只為了將來更理想的生活。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焦桐分享福爾摩莎的好滋味"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