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文化廊道》專書出版 紀錄通識TCC for USR實踐歷程

【本報訊】

8(文化廊道上綽約姿儀的歷史與建築風景,值得深入探索/圖片由插畫家藍博瀚繪製)

通識教學部出版《桃園文化廊道》,將吳志揚校長上任以來,所交付的經營桃插畫/藍博瀚園文化廊道的任務,透過一部圖文並茂的書籍,完整的紀錄下來。本書的編輯與搜整資料時間,縱跨2017年全年,為讓書籍編撰展現精緻優美的特質,特別邀請知名暢銷書編輯作家陳錦昌,為全書編輯操刀。而書中的插畫部分,則邀請桃園市知名的歷史建築插畫家藍博瀚,透過鮮明豐富的運筆,畫出一座座文化廊道上的經典建築,增添全書的可讀性。

「桃園文化廊道USR計畫(Taoyuan Cultural Corridor for the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Project, 簡稱TCC for USR)」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臺灣是個島,島內又有島」的「島內有島」理論,此一理論在「桃園文化廊道」上可以看到相當明確的概念。本校校區往南約10公里範圍內,是清代拓墾歷程「土牛溝」界線範圍內的凱達格蘭族「保留區」,在此一界線的紅圳以南則是泰雅族原來活動範圍的「隘墾區」。在此段約10公里的範圍內,1949年之前居住著講4種語言的客家人,漳州語與泉州語的閩南人,以及在夾縫中生存的凱達格蘭族。1949年之後,政府將來自「異域」的雲滇族群(擺夷、回族、哈尼族、傈僳族、白族、拉祜族等)安置在此地,並將台式地名「崁仔腳」改成「龍岡」,因而形成台灣最大的雲滇族裔聚居地,為「桃園文化廊道」增添傳奇色彩。

7(TCC for USR計畫帶領學生深入認識文化廊道的族群與文化景/圖片由謝昆叡拍攝)

通識教學部的TCC for USR,初期是將認識桃園境內豐富的「文化島」現象,作為讓參與學生學習的目標,讓學生透過原先以漢人為主的傳統論述,將桃園分成「北閩南客」(亦即北桃園屬「閩南文化」,南桃園為「客家文化」),而以此觀點的分法,事實上是以純漢人的眼光在看桃園。桃園區域其實是臺灣族群與文化最多元,最豐富的區域。由於長期保持較多鄉村景觀的緣故,桃園的漳州、客家、泉州、泰雅、雲滇聚落,仍然形成一個個難以計數的文化島。

10(桃園文化廊道工作隊為在地培育具備專業能力的導覽員/圖片由謝昆叡拍攝)

因此TCC for USR的論述方法,是希望將純漢人的觀點,融入泰雅民族、雲滇族群等其他的桃園文化觀點,塑造出一個真正多元文化的桃園。桃園區域自清代開拓以降,可分成漢墾區、保留區與隘墾區等三大人文地理區域,三區之中,在漢人住居的文化發展上,以埤圳為主的水利設施,是最主要的人文特色。無論閩南文化的北桃園,或是屬於客家文化的南桃園區,埤塘都是最重要的文化表徵,此亦為「千塘之鄉」的緣由。

總之,帶領學生認識桃園的多元族群與多樣文化是計畫的重心,理解弱勢文化與少數族群,將是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的基礎,我們將逐步落實桃園文化廊道計畫的核心理念。本書的出版,也就是TCC for USR踏實踐履的實錄影像。

6(鄭文燦市長親頒感謝狀,表揚桃園文化廊道工作隊的貢獻/圖片由林煒舒拍攝)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桃園文化廊道》專書出版 紀錄通識TCC for USR實踐歷程"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