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慕的人:淡水河的人文風華

【記者羅誼玳報導】

淡水河為北臺灣重要的河流之一,蘊涵了豐富的人文風華和生態環境。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3月27日,誠邀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李進億帶領元智生深入認識淡水河的歷史文化。

20190327微課淡水河講座_190410_0004(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李進億談淡水河的人文風華/照片由張泓斌老師提供)

人與河關係的變遷從文字記載已有好幾年歷史,人們對於水的認知,不外乎是養殖、河運和遊憩,生活環境與水息息相關,漸漸也有了水神與水鬼的信仰。由於臺北盆地位於河濱之地,造成河道狹窄,是水災最嚴重的地方,因此在淡水河下游興建許多水神水鬼的廟宇,如有名的關渡宮、海光宮等,民眾藉由信仰,發展社會凝聚的生活型態。廟宇也經常舉辦節慶儀式,像是屈原宮在端午節時,舉辦祭江儀式受大眾所知,當天由一位道士站在眾人龍船前方,在划行時邊撒下符紙邊頌持咒語,希望能夠超渡水中的孤魂野鬼,求附近居民平安。

但在日治中期後,人們對於水的需求日益變大,飲用水從河水改下水道取用的自來水,搭建水庫與濫墾、濫伐造成河港淤塞,造成了部分河川成為又臭又髒的靜止型水域,「臭水溝」成為舊圳道與河川的蔑稱。幸運的是,近幾年來在環保團體與地方組織的推動下,人民環保意識抬頭,而都市人口密集的城市需要河濱親水公園作為遊憩場所。因此政府開始整治河川,有名的案例除了淡水,在臺中的柳川也是近年來重要的觀光河川景點。

講師講述當年納莉颱風對淡水地區帶來的水災害(李進億講述當年納莉颱風對淡水地區帶來的水災害/照片由張泓斌老師提供)

李進億指出,除了水資源的使用改變,水的分配也是數年來爭執不下的議題,圳頭又稱取水口,為埤圳的開端,可以用來貯水分送水到各圳道,通常會與法規和水利組織規約所規範選擇哪裡興建圳頭,但確保土地灌溉是否能夠照顧到大多數農民權益,必定犧牲一些水圳圳尾的居民,如何達成協議是在地政府需要與居民們好好溝通。

最後,李進億讓同學認識過往激烈爭水的歷史,可得知水對人類的重要性,了解價值外也能夠產生感恩鄉土、認同鄉土之心,一同珍惜得來不易的水資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思慕的人:淡水河的人文風華"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