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了解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

【記者 黃冠鈞報導】

元智大學邀請「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林正慧老師與同學以文獻的角度,探討「客家」一詞的名稱關聯以及與台灣的淵源、文化誕生。

thumbnail_IMG_4081林正慧老師與同學分享客家名稱之由來/照片由黃冠鈞拍攝)

林正慧說明,客家名稱的由來在各地區文獻中皆有記載,不過卻與現今稱呼不同,例如《太平天國起義記》中記載,他們稱這群人為KHEH-KIA,而派駐汕頭的傳教士則是稱呼KHEN。追溯至最起初,「客家」源是「他稱」,以《赤溪縣志》記載:「以齊來自異鄉,聲音一致,俱與土音不同,故概以客家視之……」

thumbnail_IMG_4077 (老師及學生都認真聽講/照片由黃冠鈞拍攝)

以客家族群角度出發,林正慧用不同視角講解族群議題,從官方中,多以「粵人、粵民」稱呼,民間則實際分類稱為「客人」,西方才是目前我們熟知的「客家」(hakka)。根據西方人的觀察,Pickering.W.A.曾言:「在較低山脈之間的鄉村、南角,以及在野人地區之邊界的各處地方,可以發現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民族,叫做hakka」

thumbnail_IMG_4104 (教師們合影/照片由黃冠鈞拍攝)

至於歷史脈絡層面,林正慧老師提及日治時期之下混亂的族群分類方法。過去日本曾經對台灣進行七次戶口普查,以戶口普查作為基準,將台灣本島人分成「福建」、「廣東」人,然而其分類方法卻是以使用閩南語者為「福建」,粵話者為「廣東」,其不分青紅皂白的分類方法造成日後族群界定造成混亂。

演講過程,以文獻帶動知識為主,過程中不免有艱澀難懂且時代久遠的文本,然而在問卷回饋中有同學分享,講者本身的口條清晰,講座非常簡潔易懂,將深澀的主題呈現的十分輕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如何深入了解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