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柏舟:不斷挑戰的動畫創作之路

【記者 鄒昱玟】

1(主講人-紀柏舟(左)、紀柏舟妻子(右)/照片由鄒昱玟拍攝)

創作動畫的路,是迎向挑戰的過程,而紀柏舟以在UCLA的一項期末作業–「光之塔」一戰成名。留學期間在高壓的經濟壓力下,他給了自己更高的自我要求,在滿是天才的UCLA電影學院中衝出重圍,費盡辛苦打進好萊屋夢工廠的動畫殿堂,證明了自己後,他毅然辭職回到台灣開設「光之塔動畫事業有限公司」。

演講當天開場,螢幕畫面中的「光之塔」播畢時,場中除了如雷的掌聲之外,還有隱約地啜泣夾雜。紀柏舟說:「我們要探討的是創作,動畫只是一個媒材,有時候我們可能會迷失在茫茫軟體與技術之間,想用新奇的技巧抓住觀眾的目光,然而沒有時間的沈澱,難以做出擊中人心的作品,你的創作可能也抵不過時間的沖刷。」紀柏舟的光之塔,沒有炫麗的技巧,卻直指人心。

從小紀柏舟就熱愛繪畫,大學時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修傳統油畫,打下扎實的繪畫基礎,畢業後考上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當時網路並不如現今發達,學校裡也鮮少動畫的課程,他靠自學用FLASH製作了第一部動畫「In Search of the Blue Sky」。故事描述當時人們居住在地底,少年努力的突破重圍,到達地面成為第一個看見曙光的人類。熱血的電吉他背景音樂,記錄著他的初心,紀柏舟:「每當在動畫製作的路上有所挫折時,我便會回頭觀看,提醒不忘當時出發的自己。」。

在研究所畢業之前,紀柏舟製作了第一部3D作品「回憶抽屜」,花費整整一年的時間,完全獨立製作,從不會到會,開始孤軍奮戰的他,曾因找不到3D軟體的操作功能而苦惱,後來到工業局的數位内容學院學習,問題有了窗口,用大量的時間堆疊,終於產出這部作品,不怕製作困難,極高的自我要求,讓他在每一步都勇往直前。

幾年後,當時29歲的紀柏舟,已從研究所畢業3年,在壹傳媒的動新聞從事動畫製作的工作,那年他申請上加州大學,帶著老婆前往美國攻讀動畫碩士,求學的第一年老婆懷孕,加大了他的經濟壓力,也激發他了的靈感,做出光之塔。

要畢業時已獲獎無數的紀柏舟在求職上卻十分不易,一直以來獨立製作的他是優秀的通才,但是美國的動畫產業是巨大的工業,所招募的對象,均是專精於單一方面的強者,加上語言的限制,讓紀柏舟屢遭困難,在一翻苦練後終於證明自己,進入夢工廠。然而,在得到大家夢寐以求的工作後,證明自己的紀柏舟,卻選擇了辭職,回到台灣成立「光之塔動畫事業有限公司」。期許有朝一日台灣能製作出己的動畫長片,而他也能像宮崎駿一樣,做出觸動世界的電影。

光之塔影片連結: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紀柏舟:不斷挑戰的動畫創作之路"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