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智庫與國際政治」

【學生  陳卓立投稿】

「智庫」與「國際關係」兩個詞,想必大家己耳熟能詳。然而,當我們去深究其內在意涵的時候,卻發現我們對這兩個詞的瞭解,是顯得表面且膚淺。12月2日的「媒體與國際關係」課程,通識教學部胡逢瑛老師邀請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的唐開太副執行長蒞臨元智大學,以他自身學思的歷程為引子,為我們介紹智庫的工作範圍,以及智庫在國際關係處於博弈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Picture2(唐開太副執行長演講,照片由學生陳卓立拍攝)

學思歷程

唐老師在高中時代無出類拔尖的成績,但最後一年努力衝刺考上臺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之後也在臺大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出於這機緣巧合的緣分,唐老師在畢業後就擔任中華歐亞學會(後來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研究部副主任、國家安全會議助理研究員、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遠景基金會副執行長以及現任的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這多年的工作經驗及教育訓練,使老師累積分析國際政治情勢的資深能力,因而走上智庫與國際關係研究的道路。

唐老師在工作與學習的生活中,意識到智庫工作既是正規的學術交流,亦是跨越領域的人脈積攢與社會交流。在國家層面,智庫扮演著非官方的二軌外交者,是國內推動政策施行的壓力團體角色。從社會層面上來說,智庫數量的不斷提升,意味著整體社會多元化氛圍的呈現。從國際政治層面而言,智庫要對國際性的突發事件,設定危機處理方案並針對國際環境變化做出預測和提供因應對策。

智庫功能

通俗來說,智庫是獨立的研究機構,其研究成果用以補足政府機關或企業機構研究的不足,是提供知識與政策建議的非營利組織。收入也多源自於出版、捐贈以及政府支持和民間企業委託的契約合作。

唐老師套用行政學的觀點來看智庫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政務官僚背後的幕僚,他們對公共政策加以研究分析,得出獨立卻與政策相關的知識成果,提供給決策者更廣泛的決策支援和決策材料,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對可能錯誤決策的情況加以避免。然而,與事務官不同之處,智庫不參與行政,僅僅提出指導意見。因此,智庫如同政務官和事務官之間的關鍵臍帶,將反饋於政策推行的困難和事務官對於如何改進,從而有效將推行的建議進行整合,加以知識化和系統化,再反饋回政務官,推動政務官做出更有效科學的決策。研究過程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地推動與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行政效率。

唐老師提到,專門服務於政策的智庫機構為何興起?放到社會層面上,原因有五。首先,參考美國的制度,憲法保障的集會結社與言論自由使民間的聲音得以發出,提供更廣泛性政策參考材料,而廣泛性的材料也意味著數據的巨大和多樣性。因此,必須由專業的機構加以系統化與知識化。其次,是人民對於政治權威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或許是自歐洲啟蒙運動之後,文化所倡導的質疑精神。

第三,立法部門需要這樣的研究,出於美國的獨特背景,美國的立法體系往往強調國會主動立法,而非其他地方有地方政府反饋之後,交由行政部門提交修正案給國會,促成了華府大批的智庫為立法機構服務。第四,同樣是美國制度特性,原因在於政黨研究的脆弱:一方面,由於美國的政黨是柔性政黨,沒有黨中央,也沒有研究部門。故此,政黨在推動立法的時候,必須參考智庫意見;另一方面,政界人物日常事務繁多,較少抽出時間進行社會調查,這份工作只能交給智庫去完成。最後,在於民間企業的捐贈,由於跨國企業面對國際關係環境變化的敏感性較高,故一部分大型企業會設立基金與智庫,為國際環境的政策變動和金融環境的轉變,做出預測和及時應變,用以增加企業收入或減少損失,例如韓國的三星集團研究所。

智庫特徵

儘管不同領域的智庫有不同的特徵和專精,但智庫會有五個主要特徵:首先,智庫必定研究公共政策為職志,做為一個非盈利組織智庫,想要達成的推動社會進步和促成政策革新,這意味著其關注重點在於公共政策領域。而在華府的393個智庫中,有超過半數以上從事國際問題研究,說明智庫關注公共政策不只僅限於國內政策,也要瞭解國際情勢政策的變化。

其二,則在於智庫的編制往往不大,為了維持正常的運營,多與各大基金會保持良好關係,年經費也相對較少。其三,是成員的素質齊整,由於智庫從事的工作對專業程度的要求較高,聘用的多為碩士及博士學歷,智庫的成員往往精明幹練,懂得政治操作的藝術,能明白政策推行的目的與如何改進有利提高行政效率,促成地區穩定。第四,擁有一定的政策影響力,智庫甚至有「影子政府」之稱。由於決策者需要參考智庫的專業意見,這對公共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最後,智庫如同一個沒有學生的大學,它不招收學生,也不頒發學位,但卻從事專業度極高的學術研究,用科學的辦法研究政策,並且得出研究結論。

智庫作為學術界與政府之間的橋梁架設者,一方面它將忙於處理日常事務的官員,從苦於沒有長期規劃的煩惱中解放出來;又將在象牙塔裡的學者的智慧與知識運用到現實的政策研究上,更廣泛、更周全的考慮問題,並進行中長期的研究,提出政策預警。

國際參與

智庫在國際政治當中扮演著必不可少的角色,它們在面對宏觀的國際形勢,與各國堅持長達數十年的外交政策,從事長期國際研究並加以分析。

首先,智庫對國際政治的影響在於提供外交政策建建議,政府需要將受到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委託智庫研究,將研究結果納入考慮的範圍,這不但有利於民眾信任政府政策和瞭解政策推行;也利於政府得到更多的決策資訊,做出正確決策,避免加劇國際衝突增加衝突的損失。例如在冷戰期間,歐美各國智庫針對防治核戰爆發做過很多研究。

其次,智庫提倡的外交政策理念,智庫出於自身的專業學術和科學性,發展出來的認知體系具有更強的說服力,所以當政府或機構想要採取決策或描述情況時,自然採用更加科學的口吻,對政策加以描述。例如軟實力和硬實力,這兩個智庫學者所提出來的理念,已經被用來形容日常國際外交形勢上的各種狀態和國家實力特徵。

最後,智庫作為一種非官方的對外交流管道,是促成國際關係平穩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國際之間的學術交流也多有智庫參與,多樣化的民間活動也豐富了國際人民的交往和瞭解,達到了第二外交的目的,而智庫負擔部分訓練官員的職責,使其擁有更強的處理衝突能力。

Picture1(演講後全班合影留念,照片由學生陳卓立拍攝)

綜述總結

智庫在社會各項議題進行實地調查、加以實證研究,將知識和理論系統化的獨立性與實踐性,使得其引述的成果並非論文,而是實際的數據,為學術界與政府提供了第一手的分析資料和政策建議,以及連接政府和學界,實踐和知識,促成協作,產出系統化的方法論與政策分析。

開放多元的社會,促成社會思潮的湧動,使得智庫得以興起,並發展。從某些方面來講,智庫數量或許是一個社會整體是否多元化的象徵,並推動一項研究關於智庫數量與社會開放程度的研究加以對比,為社會開放程度提供新的指標。它秉持著專業學術的精神,對某一專精領域進行研究,為決策者提供詳實的知識化與系統化的方法和結果,負擔起一個專業的角色。這是由機械連帶轉變到有機連帶所導致,形成行政專業化的結果。智慧的數量也與一個地區和社會行政專業化程度息息相關。

最後,唐老師介紹了美國和台灣的重要智庫,提供他參訪兩岸三地以及亞太地區重要智庫的交流照片並且分享參訪心得和背景。同學們在一場知識的盛宴後再次熱烈掌聲感謝唐老師的蒞臨指導與精采演說。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我所理解的「智庫與國際政治」"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