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讀後感

【記者 劉庭瑀報導】

「有時比起直接的建言,靜靜陪伴所帶來的安慰更能深刻觸動人心。」有沒有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被腦海中類似「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為什麼內心常感到失落呢?」、「該怎麼處理好人際關係呢?」的問題攪擾過。當這類問題持續充滿身心,我們會彈性疲乏,甚至因忙碌的生活而無法梳理壓抑許久的心緒。

作者全承煥也曾經如此,別人的安慰起不了作用,妄圖詢問他人來決定自己的前路,卻只是本末倒置。他才稍微明白與其提意見,不如把一本書、一段文字帶到疲憊的旅人身邊,像夜晚沙漠裡的營火般,作為能隨時休憩放鬆的中途點,安靜且溫暖的陪伴。

23796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書籍封面/照片取自金石堂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句話看似給人一種徬徨而迷茫的感覺,仔細思考後會發現人的確會有找不到方向,或將旁人對自己的期待當作目標的時候。不過只要靜下心來,傾聽內心的聲音,就會慢慢聽見自己想要什麼,然後立刻去做現在真正想做的事。也許「想要什麼?」會成為一個不斷出現的課題,因為人總有找不到答案的時候,會經歷一波三折,也會瞬息萬變。人生沒有絕對的一帆風順,只有隨著浪潮高低起伏。

書中有一個小章節引起我內心的共鳴,標題名稱為「無法入睡的夜晚」。大二接任社團幹部時,待處理的事務紛至沓來,因沒有太多經驗加上壓力,而被打亂思緒,一到夜晚總會想著還有哪些該處理的事、如何增進社員間的關係,也會焦慮自己能力是否不足,於是整夜輾轉難眠。但其實這種恐懼不安的情緒很正常,即使在實體上它沒有明確的對象,每次的對象都不相同,也有方法能嘗試應對。

艾倫‧狄波頓在著作《我愛身分地位》中提到沉浸在旅行或藝術之中,當體驗全新的世界時,會湧上新奇和興奮的感受,暫時擺脫不安的狀態。而作者推薦的第二個方法,是將不安視為人生的一部分並接納它。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費心關注或急著想消除它,而是原封不動的將它擱置在心靈的角落。如同丹麥哲學家齊克果所言:「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懷抱著動搖、壓迫、不和諧或不安。」唯有感覺到不安才能先檢視內心,再檢視關係,將不安控制在適當範圍內,讓我們領悟自己處於人生的哪個位置,並幫助我們前進。

最後,若有滿心的疑問,或是處於孤單、空虛的狀態,除了讓這本書靜靜陪伴,我想也可以去旅行,徜徉在藝術世界,去慢慢的走每一步並聆聽內心深處的回音。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讀後感"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