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發現藝術價值

【記者 張凌瑄報導】

游文玫2

(元智終身教育部馮明德主任(右)致贈游文玫女士感謝狀/記者張凌瑄攝影)

農曆春節後,元智大學終身教育部與漢儒文教基金會合辦的第一場「經典講座」,邀請到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秘書長及中華文物藝術拍賣協會顧問的游文玫女士,將台灣藝術產業的興衰發展,從台灣藝術市場的起源到藝術收藏品味的轉變,從當紅的藝術鑑價拍賣節目到真實的現場拍賣實況,一一帶領聽眾領略精彩又豐富的藝術生活。

台灣在民國六十年代開始,因為經濟物質條件變好,大家在基本生活需求獲得滿足後便開始對藝術與文化產生精神上的需求,進而有了藝術收藏的嚮往,而當時的藝術市場是以工藝品居多;到七十年代,適逢中國大陸文化革命,許多古董文物流入台灣,導致台灣的古董文物市場興起一波熱潮。於1978年國際拍賣商蘇富比於香港舉行拍賣會,許多台灣藏家慕名而去,進而開拓眼界也影響了藏家們的藝術品味。至1982年時,香港知名的藝術收藏機構〈求知雅集〉在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古代陶瓷文物展,更是啓發了台灣藏家對於藝術品收藏系統性研究的重視。這一序列的台灣藝術收藏發展史,與國家政經發展、國際情勢變化有不可分離的關聯性,而台灣藝術拍賣市場的興衰榮退亦是如此。

游文玫1(游文玫女士講述台灣藝術產業收藏與拍賣歷史/記者張凌瑄攝影)

近年來因為台灣與大陸兩岸在各方面的交流互動頻繁,台灣的藝術市場因而連帶地更加熱絡蓬勃,為求市場交流的便利性與永續性發展,進而在2015年成立了「中華文物藝術拍賣協會」,將台灣的藝術品拍賣制度化,降低受到市場環境波動的影響風險。

另外,身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秘書長的游文玫女士,也與大家分享了台灣每年度的藝術盛事─藝術博覽會。每年秋季主打的〈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近年積極籌辦屬於地方型的藝術博覽會〈Art Tainan台南藝術博覽會〉與〈Art Taichung台中藝術博覽會〉,於2016 年在高雄舉辦第一屆〈Kaohsiung Today港都國際藝術博覽會〉,希望能打造一個兼容國際性與地方性的藝術產業。最後,勉勵有心收藏藝術品的藏家們可多聽專業分析,練就善於欣賞的眼睛,激發想像力,多閱讀、多接觸並量力而為,讓藝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在生活中發現藝術價值"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