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的印記:眷村生活,眷村人

【記者羅誼玳報導】

桃園是眷村保存最完善的地方,從民國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臺居住,眷村生活型態在臺灣形成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3月20日,誠邀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鍾耀寧帶領學生探索眷村的形成與發展。

一開始,以高雄左營眷村為例,曾經是南臺灣規模最大且歷史悠久的海軍眷村,三年前政府規劃這裡為文化景觀保留區,但隨著時間流逝,政府機關並沒有任何作為,因此地方民眾開始號召群體,以自己的力量捍衛家園。不只是高雄,桃園眷村也面臨到都更、拆除的命運,要如何讓當地政府重視這塊文化寶地,必須要讓其本身價值被人所重視。

20190320微課眷村講座_190410_0019(鍾耀寧講述臺灣眷村生活所面臨的問題/照片由張泓斌老師提供)

早期,眷村社會是守望相助的堡壘,居民在這裡生活雖然經濟不富裕、工作辛苦,但是鄰居們彼此照應,產生集體與族群意識,每個人都能夠相互依靠,這也是為什麼老一輩的臺灣人對眷村生活難以忘懷。

近幾年在各地方政府協助下,慢慢讓眷村可以重現在世人眼前,但對於目前眷村文化重建的缺失有三點:一、保存的自覺意識不足,對年輕人來說,那已經是過去的歷史痕跡,為何還要花時間和金錢去維護老舊的建築;二、保存方向不對,現在歷史學家重視文史、空間的外在形體,卻薄弱了眷村生活帶給人們的情感;三、保存方法不對,以商業化的方式去經營且保留眷村,營造民眾來體驗眷村生活就要收費的不實想像。這些缺失不是沒人看見,但會有誰第一個願意去改變。鍾耀寧指出,民眾對家鄉土地的認同感提高才能夠改善目前面臨的狀況。

以「被遺忘的竹籬笆」系列報導探討眷村保存危機(鍾耀寧以「被遺忘的竹籬笆」系列報導探討眷村保存危機/照片由張泓斌老師提供)

除了眷村的保存外,當時在臺灣也形成一股「眷村文學」風潮,不管是新詩、散文,作者從不同角度探討眷村帶給他們的人生歷練,初期形式為寫實主義,後來漸漸形成後現代主義和魔幻寫實主義,每一階段不同的形式風格可以看出眷村給人的印象有各種見解。文學代表著人對於事物表現的情感,透過文字,抒發內心的千言萬語,寫出一篇篇感情真摯的青春歲月。

鍾耀寧指出,眷村的文化保存在臺灣目前沒有屬於眷村文學館和圖書館,只有當地的紀念館和故事館,想要統整數十年的歷史資料,建構一套性的保存是目前相當重要的,對喜歡眷村、喜歡文化的民眾,是一個長遠的目標和挑戰。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時代的印記:眷村生活,眷村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