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戰三部曲之一:自信與聲響的尋回——電影《王者之聲》觀後感

【記者  莊國民投稿】

你有過懼怕於一項事件而以致失去重要的東西嗎?恐懼是讓人失去更多的心理疾病,《王者之聲》講述於英王喬治六世(King George VI,下文將稱之為「伯蒂」)在治療師萊諾.羅格 (Lionel George Logue)的幫助和鼓勵下,成功醫治口吃的症狀,同時尋回屬於自身的聲譽及自信的故事。該片由真實歷史事件進行改編,並榮獲第83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及最佳男主角四大獎項。

王者之聲_取自亞馬遜(《王者之聲》電影海報/海報取自亞馬遜官方網站)

坦誠之聲

貴為公爵身份的伯蒂,經常代表英國王室出席大型活動並進行演說,礙於緊張與口吃的原因,伯蒂經常在演說出現停頓的尷尬場面。為此,伯蒂的妻子(伊麗莎白公爵夫人)找到來自澳洲的萊諾醫生求助;萊諾初次與伯蒂會面並不順利,然萊諾為伯蒂留下一個克服口吃的「機會」。萊諾說明世上沒有人一出生就結巴,口吃的病症屬於後天的,他想理解伯蒂的成長背景以便根除他的症狀,然而伯蒂期初無此想法。直到他的父王,喬治五世駕崩的當晚,伯蒂提早去萊諾的住處,他終於坦誠道出他自小口吃的真實原因:父王對他的嚴厲、奶媽對他的苛待、活在比自己優秀的兄長陰影下,甚至深受他的蔑視;雖貴為王子公爵,卻缺乏常人在成長所需的關愛,長期活在嚴厲底下所產生的恐懼,造成他從小膽怯懦弱的性格,從而導致口吃的心理疾病。

萊諾在一開始要求伯蒂以真實姓名「伯蒂」(僅有王室成員才能直呼之名)稱呼、雙方更要以平等與坦誠的態度相待。我想萊諾是有意將他從「尊貴的王室公爵」的身份拉出來,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以便瞭解實際的病情之餘,亦可提醒他面對真實的自己;這種「坦誠」不僅需要在於萊諾與伯蒂之間,更在於伯蒂對自己的心衷。

真情之聲

電影有一幕可以間接證明伯蒂口吃是非先天性的:當伯蒂和兩位女兒說故事,我們能看見他說出一口較為流利的故事,可見他面對自己所愛之人而毫無壓力的真情之下,是沒有明顯的口吃症狀。然而,伯蒂卻無法面對真實的自己,他一直在否定自己。伯蒂的兄長大衛(Edward VIII)因愛美人不愛江山的緣故,辭讓國王一職於伯蒂,伯蒂本身是抗拒的,不僅出於王室慣有尊長的傳統禮法,也出於伯蒂對自己沒信心承擔國王的重任。尤其在當時的英國正面對二戰的緊急時刻,國王的演說有著鼓勵萬民士氣的重要性,這對他而言更是難以勝任的重擔。

儘管如此,伯蒂在迫於歷史的洪流下,成為新任的喬治六世。登基大典前,伯蒂與萊諾在西敏寺進行典禮彩排,而伯蒂則再次缺乏自信,萊諾為了刺激伯蒂心衷的勇氣與信心,他坐上了歷代君王的「聖愛德華寶座」,伯蒂痛斥萊諾的無禮,孰不知這是萊諾的激將法,企圖刺激並提醒他是有「聲音」與「權力」之人,他有身為一位「國王」的權力。伯蒂在憤怒之中釋放最為真情的勇氣:「我是你的國王!……我有聲音!」(I’m your King!…I have a Voice!)萊諾一直診斷出伯蒂的真實「病源」是缺乏勇氣與信心,他必須克服自己的這點,才能演講出美好的講稿、才能成為英明的國王、才能做回真實的自己。

勇信之聲

伯蒂後來得知萊諾是一個沒有合法執照的醫師,然而萊諾則淡定地解釋道:即使自己沒有執照、來自偏遠的澳洲,這不會改變他曾成功憑著經驗來治療患有休口症的澳洲士兵的事實;即使他已年過半百,也無礙於他追求當歌劇演員的夢想。這是他敢於去做自己想做且該做之事的勇氣,而伯蒂則是被動的一方,不論是從左撇子被改為右撇子、膝蓋外翻被矯正,還是要擔起到四處演說的義務,甚至於成為國王,這都不是他內心想要的,出生於王室的他本無太多的選擇,然他則必須要有接受命運的勇氣。當他正式向萊諾大聲說:「我有權力被傾聽!」(I have a right to be heard!)他可能在此時才意識到民眾雖然可以對他發表任何的看法,但自己心衷對自己的認同才是重要的,這才是他成功被萊諾醫治的「關鍵點」。最後,伯蒂在萊諾的陪同下成功宣讀了鼓舞英國萬民的演講後,萊諾則糾正他發W的音還是有點結巴。然而,伯蒂卻不在意地說,要是發音過於標準會引起人們懷疑是替身來代說,由此可見,伯蒂是已經接受並認同了真實的自己——一位口吃的國王。

我們在生活中,常會遇見很多不認同自己的人,但我們必須要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不妄自菲薄也不自大高傲。若要取得人的尊重,自己必須先學習尊敬自己;做個有自尊的人,才配獲得人的尊敬。這位歷史上的國王,為我們上了一堂人生中重要的一課。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英戰三部曲之一:自信與聲響的尋回——電影《王者之聲》觀後感"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