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點·台灣」 請蹲下來 傾聽這片土地

【記者 陳愛渲報導】

蹲點1
(導演與現場的觀眾合照。 /照片由施孟萱提供)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於4月25日與中華電信基金會合作,在R60312舉辦「蹲點·台灣」校園巡迴影展,播映四部由大學生團隊所拍攝的紀錄片,其中包括真、陳品《山海之間》、林芳宇、范雅《耕一田青》、黃詩婷、葉曼《Gaga與基督,愛與分享》及劉錦宜、黃韵軒《傘》,每部平均片長約8分鐘。

蹲點2
(導演與「鏡在咫尺」工作人員合照。 /照片由施孟萱提供)

「蹲點·台灣」計劃於2009年開始,由中華電信基金會及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共同舉辦每年夏天,招募全台大學生們走入偏鄉,進行一手服務,一手記錄,在15至20天內利用專長為社區及部落提供服務並以文字或影像的方式,記錄蹲點生活裡的美好事物。除了參與者的力量提升社區活力,也讓觀眾通過這些文字、鏡頭,看見台灣鮮為人知及多元的一面,重新思索自身與這片土地的連結。

活動當晚所播映的四部影片皆不約而同地談到社區人口老化、缺乏青年人,進而導致社區創造力及學習力停滯不前及逐漸下降的威脅陳真與陳品《山海之間》以花蓮邦查農場為拍攝地點,講述居民對農業的熱心投入,及對未來農場的執著與憂慮:期待給予下一代更乾淨的環境,卻也苦於無人接手而導致農業沒落的危機林芳宇及范雅《耕一田青》以台南菁寮為拍攝地點,講述由20至30位媽媽組成的茄芷阿嬤工坊,將傳統茄芷加以創新改造,並在鄉親的支持下開始發售,將地方的特色手藝發展成為產業,片也提到因社區就業機會及收入低微的局限,導致青年人力外流,僅剩因興趣而堅持留下創業及推廣的煎餅老闆殷維志

蹲點6
(觀眾們正在聆聽四位導演的分享。 /照片由施孟萱提供)

接著,黃詩婷與葉曼《Gaga與基督,愛與分享》以桃園比亞外部落為拍攝地點,講述泰雅族族人之間互相分享照顧,不分彼此,及對基督教教會信仰的堅持履行,片中也提到部落通過文健的建立,食及關懷長者的生活起居,讓因現實因素無法回家的青壯年及孩子可以安心在外工作求學劉錦宜及黃韵軒《傘》以北投肯納自閉症基金會為拍攝地點,講述自閉孩童在肯納園的學習生活,及他們與他人的互動交流,藉由影片呈現這些孩童在思維、表達及社會適應能力上與常人的不同希望他們可以被肯定及接納

當晚,黃詩婷、劉錦宜及黃韵軒特意來到現場為觀眾分享蹲點心得。黃詩婷首先談及參與「蹲點·台灣」的出發點,即拍攝一部屬於自己的紀錄片,但在蹲點的過程中,卻因當地居民的熱情與真誠一度打破自己與同伴原先的設想,成為他們的一份子,與他們共同生活、互相陪伴,而不只是汲汲營營於拍攝的結果。而劉錦宜及黃韵軒則分享了她們如何以自己的專長陪伴肯納症孩童一起成長,例如烘焙及繪畫等,讓孩子在動手製作的過程中發揮創意。此外,她們也談到了首次親身進行街訪,為路人介紹肯納二字,即肯定與接受,是自閉症的別稱,由此提高人們對自閉孩童的理解。

蹲點5
(黃韵軒(左)、劉錦宜(中)、林正盛導演(右)/照片由施孟萱提供)

活動也在中華電信基金會的牽引下邀請到了林正盛導演來為觀眾座談。他首先對四部影片提出評析。其一,他認為因時代更迭,數位時代降臨,我們理應拿起相機,拍攝及記錄身邊為之動容的故事,而不是讓腦袋走在腳的前方,卻不付諸行動;其二,他認為四部片子應減少旁白,而著重於拍攝生活氛圍;其三,他提到了肯納症也被稱之為亞斯伯格症,即生活低能的奇才,因此對待不同生命個體必須有不同的理解,方能看見隱藏在其中的差異性與生命力。最後,他提到了蹲點偏鄉的15天,不是用來完成一個使命,而是真誠地融入當地居民的生活,用一個陌生的旅程打破生活習慣,進而成就一個新的自己。因此,拍攝紀錄片也是同理,當自己的經驗感受與其他生命個體產生連結,相互感動理解,遂而迎來一部紀錄片的誕生。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蹲點·台灣」 請蹲下來 傾聽這片土地"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