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完的霄裡米 粄食體驗悠遊行

【記者  羅誼玳報導】

吃不完的霄裡米-粄食體驗悠遊行 (2)(參與活動的同學於霄裡大池前合照/照片由羅誼玳提供)

元智大學桃園文化廊道微型課程於11月9日時帶領學生探索霄裡,深入了解八德重要的農業地區。霄裡原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社名,今日霄裡地區為昔日霄裡社生活範圍的一部分,因位於中壢、桃園兩大城市之間的農村地帶,霄裡至今尚未受到都市化嚴重影響,保留較為原始的農村景觀,還具有大片農田、客家祠堂、浣衣池等文化景觀。本次參訪誠邀到在地達人,竹霄社區發展協會的李美月副總幹事來帶大家認識霄裡,並體驗客家粄食的製作,了解獨特的霄裡客家文化。

大伙房旁的浣衣池為霄裡地區常見的景觀之一,早期許多人家會在浣衣池洗衣、洗菜,現今依然看的到此景觀,對居民來說,即使現在洗衣服有更方便且多元的選擇,但他們認為浣衣池提供一個與朋友、鄰居們有互相聊天、交流的場所顯得更為重要。在浣衣池附近有一個坐伙老屋,為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以及參與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108年青年投入永續發展行動」,與當地耆老借用的老屋空間。目前可以看到已有初步的整理,以及展示這一年團隊在霄裡地區所作的活動與文化推廣。「坐伙」團隊執行長李柏翰歡迎大學生能夠與他一起討論關於地方創生接下來的方向,分享他一年以來的經驗告訴學弟妹,讓老屋做為大學生、在地居民與外地遊客的交匯平臺的聚集地。

吃不完的霄裡米-粄食體驗悠遊行 (1)(「坐伙」團隊執行長李柏翰分享團隊一年來所做的活動/照片由羅誼玳拍攝)

時至中午,大家一同製作了當地著名的豬籠粄,因外型相似關豬的籠子而取此名。粄食是客家飲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讓學生在實作過程中認識當地飲食的特色與文化。竹霄社區發展協會副總幹事李美月分享,竹霄社區這幾年所做的事情,不單單只是辦活動,更希望成為社區關懷據點,讓弱勢家庭受到社區的扶持下,獲得力量幫助更多人。

下午則前往至德堂與石母娘娘祠,以及霄裡落羽松森林。至德堂是吳姓家族來臺落腳開墾之處,前方有廣大的農田與水池,吳姓族人以務農為生,現今每逢過節仍有後嗣來祖堂祭祀。石母娘娘祠相傳為吳姓家族的人發現崁下有三顆閃亮的大石頭,認為這些石頭具有靈性,於是開始祭祀。早年環境衛生還未受到重視,小孩子容易生病,父母就會帶著小孩給石母娘娘保平安,並讓小孩作為石母的契子,每年農曆4月8日石母娘娘誕辰前往祭祀還願,至今仍保留這樣的傳統習俗。

霄裡落羽松森林的落羽松屬於杉科植物,又稱美國水松,樹高可高達50公尺,常做為造景植物與建材。與一般的針葉樹不同,落羽松的針葉會隨著季節入冬而由綠轉紅,最後如羽毛般飄落,因此近幾年成為熱門打卡景點,獨特的壯麗景觀,使人流連忘返。最後來到霄裡大池,至今有200多年的歷史,不只是桃園第一座陂塘,也是八德地區面積最大的陂塘。它見證了漢人與平埔族共同建造的歷史痕跡,同時成為霄裡重要的水源來源地。

透過一整天的行程,讓學生能夠體驗霄裡的文化與景觀,同時思考在都市快速發展下,樸實的農村生活更顯為珍貴與重要。

吃不完的霄裡米-粄食體驗悠遊行 (3)(學生體驗客家傳統美食「豬籠粄」/照片由羅誼玳拍攝)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吃不完的霄裡米 粄食體驗悠遊行"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